微信公众号

不该遗忘的一代宗师

来源: 文苑副刊 发布时间: 2009-10-17

——缅怀著名音乐家、中华职教社社歌作曲者黄自


谢朴园

 黄自是中国杰出的现代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是中华职业教育社之歌的作曲者,也是中华职业学校校歌的作曲者。中华职教社社歌和中华职校校歌都是黄炎培和江恒源作词,黄自作曲的。但是过去我们很少提及黄自这位历史人物,以至近年某些文章把“黄自作曲”误为“亲自作曲”或“独自作曲”,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2006年第5期第39页,《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评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一书第56页、《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中华职教社,2006年5月北京)一书第66页、213页等。

一字之差,谬以千里。为避免相袭成误,辗转相讹,有必要加以纠正。因此,在纪念黄炎培诞辰130周年暨中华职业学校建校90周年之际,笔者根据钱仁康、戴鹏海、卞祖善、黄德音、黄惠音、黄祖庚等先生的文章进行集纳整理,介绍黄自的生平,以资对黄自的缅怀。

黄自1904年3月23日生于川沙县的书香门第内史第。父亲黄洪培(号济北)是黄炎培堂兄。母亲陆梅先,又名开群,是一位才德兼备的知识妇女。1903年黄洪培和陆梅先曾与黄炎培共同创办了浦东第一所女子学校——开群女学,开浦东妇女教育之先河。

黄自生性颖悟,周岁即能背诵民歌,他常常坐在母亲怀里听母亲唱山歌,诵唐诗,不满三周岁就会背诵《大学》中的段落,会唱沈心工的歌曲,显示出对文学和音乐的兴趣和才能。

1910年,黄自入上海初级小学,次年转浦东中学附小,成绩优异,为全班之冠。

1916年,黄自12岁,从浦东中学附小毕业,与堂兄黄竞武(黄炎培次子)一起考入留美预备学校——北京清华学校。

清华八年,黄自受到五四运动的洗礼,和清华提倡美育、尊重人性风尚的影响,并参加学校鼓笛队,在管乐队中演奏单簧管,在合唱队中唱男高音声部,是清华的音乐名人。在清华的同学中,冀朝鼎、周培源、朱湘、王造时、梁思成、罗隆基等都是他的挚友。(未完待续)

1924年6月,黄自以优异成绩获准公费留学美国。因出国进修无音乐名额,黄自只好入俄亥俄州欧柏林学院攻读心理学,1926年毕业于该院。1926年秋再入欧柏林音乐学院学习。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音乐学院,1929年毕业,取道欧洲回国,在上海沪江大学担任音乐教授。

1930年10月,应上海国立音专校长萧友梅博士聘请,任上海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前身)作曲理论教授兼教务主任。除教授作曲理论的全部专业课程——和声、曲式(曲体)、对位、赋格、乐器法、配器法和自由作曲外,还教授音乐史和“领略法”(即音乐欣赏)两门必修课,并从事行政工作和音乐社会活动。经陈鹤琴先生推荐,被聘为工部局音乐委员。

1930年12月24日,黄自和汪颐年女士结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黄自与音专师生组织“抗日救国会”,赴市内和浦东等地宣传抗日并为东北义勇军募捐,并创作了我国最早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合唱《抗敌歌》。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黄自为何香凝作词的《赠前敌将士》谱曲,献给十九路军将士。不久,又创作了四部混声合唱《旗正飘飘》(韦瀚章词),成为抗战前后音乐会中的保留曲目。1935年10月,黄自为电通公司的影片《都市风光》创作了片头交响乐《都市风光幻想曲》,这是中国作曲家首次为影片谱写的片头音乐,堪称中国电影音乐的里程碑。11月,黄自发起创办第一个由中国人组成的上海管弦乐团,黄自任团长。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黄自创作了《热血歌》(吴宗海词)。同年辞去教务主任职务,集中精力从事教学和《西洋音乐史》﹑《和声学》、《中国之古乐》等专著的写作。

1938年4月8日,黄自患伤寒病,被送往红十字会医院住院治疗,5月8日深夜大量肠出血,病势危急,不巧恰逢周末,值班医生相互推诿,延至5月9日上午7时许才决定输血,但为时已晚。7时37分,黄自溘然长逝,年仅34岁。留下儿女德音、惠音、祖庚,最大的才六岁,最小的不足九个月。5月17日,黄自遗体在海格路中国殡仪馆大殓,国立音专全体师生前往祭吊。

一代宗师英年早逝的噩耗传至各地,全国音乐界同声震悼,汉口、长沙、重庆、延安先后举行了追悼会。黄炎培、顾树森、田汉、罗隆基、冼星海、张曙、王云阶、胡投、华文宪、周小燕等300余人参加了5月24日汉口的追悼会,黄自堂叔黄炎培在介绍黄自生平时,泪水纵横,泣不成声。曾任中华职校首任校长的顾树森介绍了黄自的音乐成就。

1939年4月,黄自被安葬于上海西郊中国公墓。1992年,与夫人汪颐年合葬于上海天马山公墓。

黄自一生短暂,但他至爱音乐,知识和艺术素养精深广博,勤奋好学、锲而不舍,更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因此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创作了多部器乐作品(包括交响音乐、室内乐、钢琴复调音乐)和声乐作品(包括清唱剧、合唱、独唱等各类歌曲),如中国第一部大型交响音乐作品《怀旧》,中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韦瀚章词)等,还谱写了不少儿歌和校歌,如斯盛学校校歌等。完成了许多音乐论著、专著。他还创办音乐社团,主编音乐杂志、音乐副刊、音乐教材,撰写有关音乐常识的课文、音乐广播稿,为电台组织音乐节目等。赵元任称黄自是“中国最好的作曲家”(《黄自的音乐》)。

李岚清同志说:“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有两位重要人物——萧友梅和黄自,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音乐家。”(2008年6月15日《文汇报》)黄自培养了贺绿汀、刘雪庵、陈田鹤、江定仙、丁善德、谭小麟、钱仁康、张定和、向隅、邓尔敬、林声翕、张昊等众多的音乐专业人才,为我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付出了巨大的辛劳,被誉为“中国近代作曲界第一位导师”。

黄自的生活俭朴,国立音专在毕勋路(今汾阳路)时,黄自家住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花园坊,距离并不近,但他总是步行来回。

岁月留声。黄自对我国音乐文化建设和音乐事业发展的贡献不可磨灭,他杰出的艺术成就和崇高的人格魅力为世人推崇,并有广泛影响。1997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黄自遗作集》(周培源题签,贺绿汀总序)。2004年,北京、上海和海外纷纷举行纪念黄自100周年诞辰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