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周汉民:中国的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


本网讯(本网综合消息)市政协副主席、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周汉民日前在《联合时报》发表文章,题目是《中国的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现将全文在本网站发表,以飨广大读者。

大约50年间,中国的城市人口从1952年时的7200万增长到了2004年时的5.4亿。1978年到2011年间,城市化以每年约1%的速度持续推进,如果维持这个速率,到2020年,中国就会有9亿人住进城市。城市化有力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和现状,可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严峻的挑战。中国有661个城市,21万有建制县,仅占全国总面积的3.4%,却贡献了全国74%GDP。占地少、贡献多,这就是城市的一个特点。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在于起步晚、起点低,而其能够如此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和国家政策调控。我们称农业、工业、服务业为“三产”,多年来国家的主力产业从第一、二产业跃向三产,而这些发展的经验其他国家只能参考,无法照搬,无从模仿,因为每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特订的发展计划。

为什么人们要从郊区涌入城市?因为他们渴望更好的生活。城市一天天在增加、在壮大,同时也出现了发展的问题甚至是瓶颈。不仅是上海,全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达到了其他国家需要数倍时间才能够达到的成就,确实令人惊叹,但同时其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也是其他城市面临的问题。比如资源的紧张,在中国东南部地区,物产丰饶,人们生活得相对较好,而中国有一半以上的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包括面积200万平方公里的青藏高原、三个位于西南地区的自然资源保护区。除此,还有大面积的沙漠、山地、丘陵等,并不适宜人居住,中国的人均可使用土地面积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准,甚至2003年,中国有70%以上的城市水资源短缺。污染物的年均排放量达到了6000万吨,导致90%的城市用水和50%的饮用水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工业化推进了城市化,也带来了副产品。而中国紧缺油、气、铁、煤炭及其他各种资源。

我们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巨大的贫富差距,东部西部差异巨大。

第三个问题是交通,2000年,私车拥有总量仅为1600万,11年后已翻了6倍,达到约1亿辆,尤其是在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里。可以预见,到2020年,这个数字又将翻倍。上海有世上最长的地铁线路,仅用了18年的建造时间就超越了伦敦,后者耗费137年才成为世界第一,即便如此,我们仍要面对严峻的交通问题。

第四个挑战是空气污染,当下最热的词是PM2.5,中国大陆有31个省区市,加上港、澳、台三地,只有4个地区能够达到空气清洁的标准。第五个问题是不平等,前几月在里约,如何营造平等、大同世界是个主要议题,可会议只是会议,回到现实来,问题仍存。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远超国际规定的警戒线,城乡差距是就最大的不平等,在大城市中尤其突出。第六个挑战是文化传统的缺失,文化遗产在城市里生存艰难,上海有台著名的杂技表演“era时空之旅”,非常精彩,可是作为传统艺能的杂技青黄不接,很少有父母愿意把孩子送去吃苦,学习这门艰难的表演艺术。大城市虽有深厚文化底蕴,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机。

以上六大问题告诉我们,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可能永远世上第一,我们需要减速,我们不能跑得太快,丢了灵魂。展望上海的未来,前景无限。上海是个国际化的都市,是中国的金融中心,12年前的陆家嘴只有一座东方明珠,而如今浦东地区已成为上海的窗口,中国东部的长三角地区有着国内最发达的城市。“上海”字对字地翻译过来就是“abovethesea(在海上)”,它历史不长,680年前出现,那时只是一个小渔村,而今已成著名的国际都市。80年间上海经历惊人巨变,20世纪30年代它被称作“远东巴黎”,如今转型,已成世界上最好的例子之一。它的股票市场位列世界前三,也是购物天堂,随处摄影都能拍到美丽景色。

上海有人口压力,有环境、资源及社会转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建国那年,上海人口仅500万,如今已有2400万人,超越了墨西哥城、东京等地。上海的人均预期寿命甚至超过了美国一些地区,可是生育率却在负增长,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老龄化问题。上海世博会对于我们是个警醒,它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旨,触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五大问题: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城乡平衡、公民教育,如何保持文化多元性的同时相互交融。192个国家、56个国际组织都视上海世博为交流、交锋、交融的平台,参与展览、论坛等各类盛会。多元化是相互理解的基础,我们尝试着喊出自己的声音,让世界听到,让人们知道:问题共存,我们要同舟共济,合力解决。城市最佳实践区是城市化方案的精华所在,50个案例都提醒着我们回答:怎样的城市才宜居?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怎样合理利用科技?怎样保护文化传统?我们同时提出:“低碳”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每一个场馆,都是鲜活的、可供借鉴的实例。

我的结论是:城市化是世界的趋势,是不可逆的。伴随着城市化,我们面临着许多问题,中国愿意开诚布公地与各国交流解决方案,上海作为先行先试者,其经验仅供参考。

编辑/马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