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工业职业学院与唐山技师学院实行一体化管理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本网讯(本网消息)在昨天下午的“论坛”上,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唐山技师学院师实行一体化管理,是唐山区域的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现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动车组技术”等5个专业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专业。
一、职业院校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创新型城市的实质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用更少的物质资源创造更多的财富。创新型城市建设不仅需要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也需要操作层面的工艺创新型人才。在最广泛的群体中开发人力资源,是职业教育肩负的神圣使命。
根据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实践中的感悟,职业院校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有6个主要方面:
1.为企业提供工艺创新型人才
工艺创新型人才是通过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最终实现技术创新的一线创新人才。据调查,唐山市现有高技能人才8300多名,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8.8%;十二五期间需新增高技能人才5800多人,占新增技能人才总数的29.8%。随着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正在增强。这些高级技能人才既要掌握最新的生产技术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培养。
以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与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冀东发展集团等企业合作,近三年来培养了高级工及预备技师4380名,仅为唐山轨道客车公司一家企业就输送装调工200多名,有效地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这些人才具备以下特征:一是能够理解工程技术人员的设计意图,发现和解决新的技术环境中遇到的问题,使技术创新最终得以实现;二是能够对现实的工艺流程进行分析总结,向研发人员提出技术改进的需求;三是在现有技术环境中完成一些局部工艺改进,或是创造性地完成一些新设备、新产品的安装、调试、维修工作。数控专业一名毕业生到日资企业后,通过反复观察和试验,将加工程序进行改进,使单件加工时间减少,受到日本技术人员的高度称赞。
2. 为企业提供训练有素的现场管理者
职业院校在帮助学生掌握谋生手段的同时,还要培养其经营管理能力,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在校企合作中我们发现,一些工业企业的车间管理者60%以上为职业院校毕业生,这说明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院在各类专业中均开设了《通用管理能力》等课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毕业生的逐步成长,学院正在成为一线管理者的“摇篮”。
3.为企业在岗职工提供新技术培训
随着技术进步不断加速,大多数技术人员的技术知识每3-5年就会淘汰50%,若不及时更新就不能适应工作需要。据调查,唐山市现有技能人才中,35岁以下青年技能人才约占技能人才总数的41.8%;45岁以下的约占总数的76%。这些技能人才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21%;仅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36%;其余主要为中职毕业生。这些中青年技能人才是职业培训的重点对象,而中职学校毕业的青年技术工人是培训的“重中之重”。我院为此设立了专门的培训管理机构,为企业职工提供新技术、高技能培训,同时进行职业资格鉴定。现已为三友集团公司、二十二冶金安装公司等大型企业职工开展培训,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为创新型城市输送合格的生产性服务人员
生产性服务人员依托制造企业而存在,以知识和技术作为服务能力的基本要素,为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服务,是加速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键力量。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使命是将人口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在生产性服务业中可以最充分地发挥作用。唐山提出将人力资源强市转化为教育强市,为了促进唐山创新型城市建设,学院与荷兰等国家高职院校合作,聘请“外教”授课;建立起了以“港口物流管理”专业为龙头的港口运输类专业群,正在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港口运输人才培养基地。
5.资源共享为企业开展社会服务
一所合格的职业院校,应该永远处于技术发展的前沿,是相关专业职业标准的制订者,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基地。职业院校与企业广泛紧密合作,具备直接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的优势条件。首先,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都是与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相联系的,在宗旨上具有一致性;其次,技术服务与专业教学都要求教师具备技术创新能力;第三,人才培养过程与技术服务过程紧密结合,可以在技术服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我院教师参与设计、学院所属工厂制造的“低温快烧陶瓷窑炉”被国家列为节能推广产品;校企合作开发自动化机器人施釉生产线项目已经立项。学院利用优势资源为企业职工和职业院校提供技能大赛、成果展示、社会考评的平台,为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回报社会。
6.在校企合作中传播创新文化
创新是知识时代的主题,也是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城市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职业院校担负着培养一线创新人才的重任,也是向整个社会传播创新文化的中心。我院现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全国高技能人才联合培养委员会成员单位,在建设国家骨干校的过程中,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渗透到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并在企业内部建立了学生实习与职工培训的“学习岛”,通过校企文化融合,使创新成为了校企之间的共同价值观。
二、创新型城市建设对职业院校的要求
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发展阶段中一般都要经历从跟随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过程。我国已逐步进入自主创新阶段,发展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这就要求职业技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之相适应。从办学实践来看,创新型城市建设中职业院校需要实现以下转变。
1.培养目标定位需要适时高移
在模仿跟随阶段,劳动力市场需求量最大的是一般性熟练工人,职业院校自然会将培养目标定位为普通技能人才。随着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传统的职业教育因培养目标过低、课程内容老化、教学方法手段陈旧、评价方式僵化等问题,不能适应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为此,我院在国家政策引领带动下,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规格,着力培养企业发展方式转变所需要的创新型高端技能人才。目前我院毕业生同时获得大专学历证书和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92%以上。
2.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过程中,我国要真正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就必须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在校企合作的探索实践中,整合社会资源,相继兼并中小型企业,进行以专业群相对应的教育化改造,形成了前校后厂,产学研一体的办学模式。依托于前校后厂建成了四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国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五个国家行业培训中心,依托基地、中心引多企入校,构建起创新型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平台,在产供销一条龙形成的过程中实现产教结合。同时,积极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并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以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求。
3.发挥企业的育人主体作用
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也是创新型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之一,而“职业教育集团”是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的有效形式。
我院牵头组建的河北省曹妃甸工业职业教育集团,是按照“互利双赢”原则建立的包括核心层、紧密层和松散层的机构。通过理事会定期协商机制开展活动。现已吸引了40多家企业加盟,曹妃甸港务有限公司、冀东发展集团、首钢公司等一批大型企业成为学院紧密合作伙伴,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机制。
4.构建上下衔接灵活多样的现代教育体系
创新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因此,创新型的人才培养需要以开放的理念开展灵活多样的办学。
从教育对象来看,包括高中阶段的毕业生、在职职工、退伍军人、进城农民等;
从办学形式来看,可以采用全日制授课,也可以采用半工半读或业余方式;
从教育体系层次上看,应建立中、高衔接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从学籍管理来看,可采用学分制管理;
从评价认证制度看,可以通过职业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也可通过学历教育实现学历与职业资格的“融通”;
我院在职业教育改革中,一直都在探索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1994年开始与企业合作开展招生与招工相结合的两年制职业培训班;1995年起尝试了大专学历与高级职业资格“双证”融通的技校与职大“3+2”接轨班;2002年,与北京、天津、广东的10余所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开办了“五年制”中高职接轨班;2006年,开办了高中起点的四年制预备技师班。在国际合作方面,学院先后与瑞士、德国、爱尔兰、荷兰、印度、美国等10个国家的教育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形成了国际性、开放式的新格局。2010年,全国职业教育公益性研讨会在唐山召开,出席会议的鲁昕副部长在参观学院时指出:“职业教育就要这么办!”为形成区域现代职教体系,唐山市政府重点加强了对学院的支持力度,在曹妃甸生态城为学院建设占地1600亩 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开放型、数字化、生态型、国际化”投资15亿的新校园,成为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支撑。
5.建立起内外开放主体多元的评价体系
在服务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实现职业技术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标准的制度化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目前,我院结合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正在建立开放式的教师考评机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建立“企业外考官”及外交评价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样我们也实现了招生就业进出两旺,提升了学院的竞争力,我们的市委书记、市长在我们两年的过程中六次为我们学院进行现场办公。
三、职业教育改革的几点政策建议
创新型城市建设呼唤着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需要政府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
1.大力推进“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
2.建设“校企一体”的职教集团
3.强化职业技术教育标准化建设
编辑/马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