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

发布时间: 2011-03-04

□ 嘉定社 王尽信

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日益显著,办好职业教育对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当前职业教育的现状做一些调研、分析与思考。

一、我国职业教育现状

20世纪80年代始,我国以调整中等教育结构为重要抓手,推进了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建立一个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加快了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1996年,国家又颁布了《职业教育法》,指出要构建“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互相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上海将继续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2010年公布的《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贯通的“立交桥”,打通技术型人才深造发展渠道,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保障。据市教委消息,本市正在大力推动“大职教”体系。

前一阶段,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以上海市嘉定区为例,除了原有的中专和技工学校以外,还陆续兴办了10所左右的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班。专业门类也比较齐全,有食用菌、蔬菜栽培、养殖业、会计、编织、烹饪、电光源、家用电器、汽车维修、宾馆服务、商业营销等等。仅职业学校每年在校学生数就达到1500人左右(不包括其他各类中专和技工学校),可谓中职教育的鼎盛期。然而,时至21世纪的今天,嘉定区的中等职业学校由于生源匮乏已全部关门停办,只剩下原第一职业学校的部分专业的少量学生并入了嘉定仅剩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嘉定大众工业学校。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上刮起了一股“大学文凭热”的风潮,用人单位普遍追求高学历,导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上岗的工资待遇偏低。此外,大量存在的用人上的以权谋私、滥用职权、金钱贿赂等弊端的存在,使人才的选用缺乏公平公正。同时,由于各类高等教育的泛滥,出钱就能取得大学毕业文凭的现象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所以,初中毕业生都想要读普通高中,以便最后获得一张大学文凭。多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政策,使社会舆论对职业学校学生另眼看待,认为职校生是中考选拔的出局者,被扣上“差生”的帽子。职校本身喊出了“不抛弃”、“不放弃”的口号,以拯救者的姿态对待学生,却使学生加深了自卑的心理。不少初中教师是这样教育、训诫学生的:“现在不好好读书,将来只能去职业学校了。”几乎所有的学生家长,都要求自己的孩子能进普通高中读书,以后走考大学之路,从而拥有坐办公室的体面工作,而把进入职业学校读书看作是无奈的最后之路。所以,现在有种流行的语言:“职业学校办学不差钱,只差人。”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发生了生源危机。近几年来,国家和地方都对职业教育加大了投入,市教委年初传出消息,今年将扩大中职校免费教育实施范围,并实施中职校生人均公用经费定额新标准,加强帮困助学金发放的监督管理,确保经费及时、足额发放到学生手中。但现实状况是中等职业教育仍得不到社会应有的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春天依然没有到来

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上海是个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国际大都市,中等职业学校还有举办的必要吗?有必要。不久前,中央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人才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能发展,人人都能做贡献。事实上“成才” 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这才更有利于对学生潜能、道德、性情的培育,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生存能力。经调查发现,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成才者大有人在,他们为社会的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都在社会的各个不同岗位上展现了自己的个性,体现了各自的价值,和其他各类学校的毕业生一样,为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幸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个性特长。英国科学家霍金说:“每个事物都是不相同的,包括人类。”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有个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智能不仅仅由智力组成的一元化结构,还应包括语言、数理、空间、自省、交流和自然观察智能。因此,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身体、心理、智能等方面都必然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我们只有承认这些差异,研究这些差异,才能正确看待职业学校的学生,采取因人施教的手段,实现“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能发展,人人都能作出贡献”的目标。

温家宝总理也在多个场合强调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如果职业教育不能健康地发展,中国的教育将是不完整的教育,将会制约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今天,必须进一步开拓职业教育的新途径,探索、创新、研究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自信心和上进心,卸掉其肩上自卑心理的包袱,形成学生和家长愿意选择职业学校,企业愿意参与职业教育,全社会合力推进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

三、办好职业教育的思考及建议

办好职业教育,要高举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思想的旗帜,把“职业性”与生产、生计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职业教育并不是一种特殊教育,而她的实质是立足于职业,并用职业教育的方式方法,使学生依其发展个性获得职业的技能,获得生活的供给。因此,职业教育注重手脑并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要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去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解放思想,更新思路,加强与社会、行业、企业的联系。讲究实用,为发展生产、发展经济服务。这是我们今天研究、分析职业教育模式和从事职业教育活动的主要理论依据和基本指导思想。

回顾上世纪中叶前后,人们(尤其是农村)把初中毕业生考入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或技工学校视为骄傲,那种自豪感绝不亚于

考上大学。因为中专生在学习期间,户口可以农转非,还每月发放生活费,免缴学杂费,毕业后实行选送分配制度,还有中专生专门的工资待遇标准等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很多优秀学生填报中等专业学校,优化了中专学校的生源素质,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就在历任的嘉定区各级领导干部中,就有不少是那个时期的中专毕业生,这些历史经验,于今天还是很值得借鉴的。

当今社会需要一大批有着专业技术技能的普通劳动者,这就要求我们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研究学生,发展他们的个性,培育他们的技能,造就出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满足当前社会对各种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总之,必须改革中等职业教育。

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政策,对中职校毕业生在创新实践和成就事业的过程中应给予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坚持执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已经实行的教育免费政策。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等职业教育也要向农村倾斜,积极借鉴上世纪中等专业学校的办学模式。

其次,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充实、培训、提高他们的素养,这样才能“水涨船高”。另外,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建立灵活、开放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聘任体系,或采取特邀等方式,从企业及社会广泛选调中高级专业人才到职校任教或兼职授课,并给予相应的优惠待遇。

第三,课程设置、教材分专业类、文化类、体育文娱类,其使用都要符合中职教育因材施教的实际。根据确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由学校负责选购或与企业、行业联合自编专业对口教材,采用半学习、半实践的方式,科学合理的安排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比例。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人重理论知识教学,轻实践技能训练,必须改变这种理论多于实践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适当借鉴当年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教学方式。

第四,在社会调查中获得信息,调整专业设置,着力办好优势专业,淘汰或改良落后和不受欢迎的专业,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和学生职业取向,设置不同类型专业,给学生发展自己个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形成多元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五,校企、行业合作,互为依托,结为伙伴关系,强化岗位实践,深化教学改革,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可以让学生免费选择一到多门与本专业相关或相似的国家职业资格考证课程,或到专业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培训,获得具备一定“含金量”的文凭、多张技能证书。要拓宽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深造的绿色通道,进一步开辟和提升中职生报考高等学校的渠道,可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探索设立技能本科和技术硕士,满足当今社会“大学热”的需求。这样,使考入中职校的学生觉得“有奔头”,中职校的招生难度就会降低。中等职业学校要迎来春天,需要外部“温度”,也得靠自己奋发,中职校发展的好坏、毕业生就业前景如何,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学校是否背靠热门行业,若依托行业办出特色和精品专业,让毕业生学得一技之长,获得真才实学,企业、行业能够找到紧缺、急需应用型人才,这样教、学、使用对口的新型职校,必然越办越好,越办路越宽广,中等职业教育的春天就会到来。

编辑/马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