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内史第
□ 陈伟忠
东方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播出了五集纪录片《辛亥革命在上海》,其中反映
画面:内史第大门
解说:上海川沙有一处叫“内史第”的江南民居,在1986年被上海市文管会暂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正式发函批复“同意由上海市川沙县将黄炎培故居修缮后对外开放,并同意为黄炎培塑像” 。
画面:雕像、第三进
解说:据说为黄炎培塑像是由黄炎培的学生所倡议并集资实施的。为了弄清事情的原委,经指点,我们来到位于上海陆家浜路上的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校友会寻找答案。
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校友会指导委员会主任郑永泉:在(中华职业学校)70周年校庆的时候,各地校友聚会,大家议论说,学校有了,展览会也开了,就是还差一个黄炎培的纪念铜像。当时大家都觉得相当重要一定要做,但是有难度。
画面:校友讨论
解说:
郑永泉:那时听说川沙要恢复黄炎培故居,就更觉得应该做一个铜像放在故居。
画面:故居变迁
解说:黄炎培故居历经百年,地势低洼,损坏严重。1991年3月在原地进行原貌修复,并增设必要的保护围墙。2010年4月又进行了扩建,彻底恢复“内史第”原有的格局。
黄炎培故居管理科科长徐汇言:内史第是清朝末年典型的江南民居,是黄炎培舅公沈树镛的家宅,黄炎培就出生在这个房子的第三进。
画面:第三进
解说:“内史第”是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举人、内阁中书沈树镛所建,黄炎培的祖父黄典谟于清同治末年光绪初由南汇迁址于此。
徐汇言:这就是内史第的第三进。1878年黄炎培就出生在这里,直到1905年举家离开这里到达上海,他一共在这个地方居住了28年。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对他人生来说最大的事情,就是新场党狱案。
画面:新场的照片、教堂
解说:新场古称石笋里,宋代迁盐场至此,由“新的盐场”而得名。二十世纪初期,新场镇已是上海浦东一个很大的市镇,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百日维新之后,受欧风美雨的影响,基督教在新场的活动十分活跃。
1901年基督教教会理公会上海播道团选派第一任牧师陆子庄驻新场播道,美籍传教士步惠廉总牧师不定期来新场协助播道。
上海中华职教社社务委员陈麟辉:当初黄炎培到了新场以后,主要是在这个教堂里和益善会的会员以及新场讲习会的会员一起探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还有如何通过办教育来唤起民众救中国。
画面:黄在新场演讲资料
陈麟辉:南汇的知县戴运寅听到有人告发革命党,感到自己升官的机会来了,就把黄炎培、张志鹤、顾次英,还有一个叫张尚思的人抓了起来,说他们是革命党。
画面:黄在新场演讲被抓资料
陈麟辉:陆子庄(牧师)在23日黄炎培他们被抓起来以后,连夜赶到上海的沐恩堂,找到总教习步惠廉。步惠廉是个美国人,但他很同情中国有维新思想、有革命思想的青年人,感到如果以革命党的名义被抓起来,这四个青年人肯定要被杀,所以他就想法营救。
画面:四被捕者照片“党狱”书
解说:由
对于此后的情景,黄炎培曾回忆到:“我等连夜计划走日本,杨斯盛慨然赠给川资,买到西伯利亚船四等船票,那时张尚思已声明并未参加演说,案中除名了。”“西伯利亚船出了吴淞口,茫茫黄海,回看祖国,一片大陆的黑影,逐渐逐渐地随着夕阳而西没。”
陈麟辉:慢慢地远离祖国,黄炎培在船上感慨万千。到晚年的时候他写到,这是他人生当中最困苦、最尴尬的时期。
画面:今日新场
解说:时光流逝,现在的新场古镇极具江南特色,四面碧水,一方绿地,几道小河,交叉着,清凌凌流过。素有“十三牌楼九环龙,小小新场赛苏州”之誉的新场,现在虽然也可以见到一些由元明清三朝留下来的遗迹,但大多经历岁月的洗礼,只留下些许印记。
画面:小片头
郑永泉:当时校友会的会长叫陈穗九,去和尚丁商量。尚丁是黄炎培的老朋友,写了许多有关黄炎培个人的书。
画面:黄大能给郑永泉的信、章永浩照片
解说: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校友会进多方商谈,特别是听取了黄炎培儿子黄大能的意见之后,最终确定,请时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的
雕塑家章永浩: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们找到我,说黄炎培纪念馆已经筹建差不多了,里面一定要摆一个黄炎培的像。找我的是黄炎培的一些门生,年龄也同我差不多,有几个还比我大一点。他们对黄炎培的尊重,从谈吐当中都能听出。
画面:章在塑刘伯承像
解说:章永浩是新中国第一代雕塑家,长期致力于纪念性雕塑的研究和创作实践,1985年秋天,成功地在上海复兴公园完成了我国第一座大型花岗石马克思、恩格斯雕塑以及后来的外滩陈毅雕像。
章永浩:我做了很多名人像、伟人像,每每读他们的史料,都会引起我对他们无限的尊重。所以对黄炎培雕像越看越觉得有做头,这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也是我们知识分子当中的一个榜样。
画面:海浪、辛亥革命前的上海市民资料
解说:1904年黄炎培亡命日本一年归来,因事过境迁,未再追究。受
原上海中华职教社副主任吴贤忠:同盟会在上海的负责人是蔡元培。蔡元培是黄炎培在南洋
画面:黄加入同盟会资料
吴贤忠:到1907年的时候,蔡元培要到德国去留学,就把同盟会上海负责人的事情交给了黄炎培。当时同盟会在上海有49个盟员,是一个秘密组织,抓住的话是要杀头的。所以黄炎培把这个名单放在了古装书的夹缝里。
画面:浦东中学、杨斯盛铜像
解说:这是已有百年历史的上海浦东中学,今天的校园很难寻觅到百年前的身影,或许只有“勤朴”两字的校训,以及对创校者
杨斯盛,1851年出生于上海浦东农村。从小家境贫寒,凭借高超的手艺成为当时本帮建筑业的领头人。发家后的杨斯盛热心教育事业,与黄炎培成了莫逆之交。
吴贤忠:有一天黄炎培跟杨斯盛在商量事情,法国巡捕拿了巡捕房负责人的名片来找黄炎培,说麦兰叫你去。黄炎培想他和巡捕房没有什么关系,就不去。第二天杨斯盛去了,他当时是有一定名望的,麦兰就问他黄炎培为什么不来,让他叫黄炎培来,没有跟杨斯盛讲孙中山的事情,这在当时属于机密。于是黄炎培就去了,麦兰说:“你昨天为什么不来?孙(中山)先生要见你。”黄炎培说:“他在什么地方?我就去。”麦兰说:“在吴淞口兵舰上面,你不要去了,孙中山的兵舰已经走了。”这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但二人没有碰上。
画面:浦东中学资料、杨斯盛故居
解说:黄炎培和孙中山之间亲切的个别谈话,是在辛亥革命之后,
站在杨斯盛故居,不由得会想起黄炎培对杨斯盛的评价:“像
画面:小片头、校友捐款名录
解说:由于为黄炎培塑像是自发的行为,所需资金成了极大的问题。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校友会就向全国的校友发出了倡议书,以校友自愿捐款的形式为塑像筹集资金。翻看这份当年的捐款名录,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捐献者的一份份真情。
郑永泉:章永浩做雕像非常认真,而且对我们的资料要求非常高。
画面:章的雕塑作品、正在雕塑
解说:面对每一项纪念性雕塑的任务,雕塑
章永浩:看了资料以后,发现黄炎培早期还是比较瘦的。后来他们告诉我,有一张标准像,一看就是非常忠厚耿直的中国知识分子形象。
画面:武昌起义、当时上海的街市资料
解说:“可怜国事如斯急,无奈同胞梦不醒”。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惊醒了不少人的不醒之梦。地处东海之滨的上海积极响应,上海的起义曾被
画面:《八十年来》有关内容、惜阴堂议事资料
解说:在黄炎培《八十年来》的自述中谈到:我在上海有一群政治意识不完全相同而一致倾向于推翻清廷,创立民国的战友。在上海很自然地成立起几个据点来,经常集会。教育总会是一处,工巡捐局是一处,望平街时报馆上层“息楼”是一处,又一处是
辛亥革命开始后几天,上海
画面:上海起义之准备资料、起义照片、租界当局中立资料
解说:1911年11月3日下午2点,上海小南门救火会瞭望塔钟声大作,这是发动起义的信号。由于起义过程社会秩序较为稳定,租界当局面对突如其来的革命应对的措施是局外中立。
熊月之:上海起义对全国形势的影响非常大。它之所以影响大,一个原因是上海本身就是国际大城市,当时有130万人口。第二是因为上海的起义影响了杭州、苏州,然后影响到南京。苏州起义是在上海起义成功的第二天就成功了,并没有打仗,原因就是内部做了工作,而做工作最重要的力量就是黄炎培等人。
画面:光复后的上海
解说:辛亥年,人民要求革命十分狂热,据黄炎培回忆:上海“息楼”所在的望平街,每晚人山人海,发生大影响了。一个捷报到来,鼓掌狂欢;一个报告失败,认为这家报馆受清廷指使,诬胜为败,群众高度愤怒地把大玻璃窗砰轰砰轰地立刻打得粉碎。
熊月之:起义爆发以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黄炎培跟孙中山联系,希望他早点回国。这是他在那个时候所能起的别人起不到的作用。
画面:孙回国等照片、报纸上的新闻、火车行进
解说:1911年11月14日,各地民军代表在沪召开全国共和联合大会,会场设在江苏省教育会内。会议公电孙中山回国主持大政,公举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国名定为中华民国。
画面:小片头、章在雕塑黄炎培像
解说:为人物雕像,其实是替人物雕塑人生。就技术层面而言,一尊雕塑要经过小样、放大、定稿的漫漫过程,整个过程不时充斥着作者与被塑者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章永浩:黄炎培的形象非常可亲,好像可以跟他对话那样。所以我想我在做的时候,就强调能够体现这种精神,而不是由于外型上的胖,产生其他的感觉。
画面:章在雕塑黄炎培像
郑永泉:因为要审查,就请了黄炎培的儿子黄大能从北京到上海,第一批来了七八个人,施惠群、陈穗九、尚丁等都在场。第二批是十一个人到章永浩家里审查铜像,审查以后章永浩修改了,再审查一次,然后再委托人家浇注。
画面:完成了的黄炎培雕像
郑永泉:大家觉得这个铜像非常有精神,内涵很好。一是体现了教育家的精神;二是体现了政治家的风度,这是当时的评价。
画面:故居与黄炎培雕像
解说:1991年11月6日,黄炎培故居修复落成,黄炎培铜像同时揭幕。
几十年的政治生活:死刑、逃亡、逮捕、再逃亡,再仆再起。个人不足道,人民可怜,事业可怜。这就是杰出的民主战士、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政治活动
编辑/马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