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岁月留声


——缅怀中华职教社社歌作曲者、一代音乐宗师黄自

□ 中华职业学校 谢朴园

题记:根据《黄炎培日记》第五卷记载:1933年(民国22年)913日,黄炎培为中华“职教社作社歌”。 915日,黄炎培到金神父路花园坊“访今吾侄,请为职教社歌作曲。”黄自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因此,在纪念中华职业教育社立社95周年之际,特根据钱仁康、戴鹏海、卞祖善、黄德音、黄惠音、黄祖庚等先生的文章进行集纳整理,介绍黄自的生平,以资缅怀。

黄自字今吾,小字四由,1904年3月23日生于川沙县的书香门第内史第。父黄洪培(号济北)是黄炎培堂兄,是当地经纪毛巾厂的经理,辛亥革命后参与地方政事,1923年被选为川沙县议事会副议长和交通局副局长。母陆梅先,又名开群,是一位才德兼备的知识妇女。陆梅先和黄洪培曾与黄炎培共同创办浦东第一所女子学校——开群女校。

黄自生性颖悟,周岁即能背诵民歌,常常坐在母亲怀里听她唱山歌,诵唐诗。黄自不满三周岁就会背诵《大学》中的段落,会唱沈心工的歌曲,显示出对音乐的兴趣和才能,还喜欢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这种爱好,在青年时期得到发展,并成为后来音乐创作中的重要因素。

1910年入上海初级小学,次年转浦东中学附小,小学成绩优异,为全班之冠。1916年,黄自12岁从浦东中学附小毕业,与堂兄黄竞武一起考入留美预备学校——北京清华学校,并参加学校鼓笛队,在管乐队中演奏单簧管,在合唱队中唱男高音声部。

清华八年,黄自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以及清华学校提倡美育、尊重人性风尚的影响。在清华的同学中,周培源、冀朝鼎、朱湘、王造时、梁思成、罗隆基等都是他的挚友。

1924年,黄自以优异成绩获准公费留学美国。因出国进修无音乐名额,黄自只好入俄亥俄州奥柏林大学攻读心理学,1926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1926年,黄自再入奥柏林大学音乐学院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1929年毕业,获音乐学士学位。毕业作品管弦乐序曲《怀旧》曾在学院演出。黄自因此获得一笔奖金。

1929年8月,黄自取道欧洲游历英、法、德、荷、意等国后回国,在上海沪江大学担任音乐教授。

1930年10月,应我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上海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前身)校长萧友梅博士聘请,任上海国立音专作曲理论教授兼教务主任。除教授作曲理论的全部专业课程——和声、曲式(曲体)、对位、赋格、乐器法、配器法和自由作曲外,还教授音乐史及“领略法”(即音乐欣赏)两门必修课。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行政工作之余,还从事音乐创作、音乐理论的研究著述和音乐社会活动,经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陈鹤琴先生推荐,被聘为工部局音乐委员。还先后担任教育部教材编辑委员会委员、音乐教育委员会委员等职。

19301224日,黄自和汪颐年女士在上海东方饭店结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黄自与音专师生组织“抗日救国会”,赴浦东等地宣传抗日并为东北义勇军募捐。黄自作词谱曲创作了我国最早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合唱作品《抗敌歌》。音乐雄壮有力,充满爱国主义激情。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4月24日黄自为何香凝作词的《赠前敌将士》谱曲,献给十九路军将士。不久,黄自又创作了四部混声合唱《旗正飘飘》(韦瀚章词),成为抗战前后音乐会中的保留曲目。 

1933年6月,黄自与应尚能、韦瀚章、张玉珍合编《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至1935年10月共出版六册。

1934年,黄自与萧友梅、韦瀚章以“音乐艺文社”名义合编《音乐杂志》。

1935年10月,黄自为电通公司的进步影片《都市风光》创作了片头交响乐《都市风光幻想曲》,由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录制成唱片。这是中国作曲家首次为影片谱写的片头音乐,堪称中国电影音乐的里程碑。

1935年11月1日,黄自发起创办第一个由中国人组成的上海管弦乐团。由黄自、谭小麟任正副团长,吴伯超、李惟宁任正副指挥。

1937年“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后,黄自创作了《热血歌》(吴宗海词),发出了“四万万同胞啊,洒着你的热血去除强暴”,“拼着你的热血去争光荣”的呼声。黄自曾满怀激情地说:“现在我写抗敌歌曲,希望不久再能写庆祝抗战胜利的歌曲。”

1937年黄自辞去教务主任职务,集中精力从事教学和《西洋音乐史》、《和声学》、《中国之古乐》三部专著的写作。

1938年4月8日,黄自患伤寒病,被送往红十字会医院治疗,住院后肠出血,经输血后渐渐好转。5月8日午夜黄自又流血1公升多,病势危急,而时逢周末,负责的医生已回家,值班医生相互推诿,延至5月9日上午7时许,才决定再度输血。尽管他的病床旁站满了自愿来献血的师生和亲友,但为时已晚,737分,黄自溘然长逝,年仅34岁。

黄自生命垂危时,对夫人汪颐年说的最后几句话是:“你快去请医生来,我不能就此死去,还有半部音乐史没有写完呢!”留下儿女德音才七岁,惠音四岁,祖庚还不足九个月。

513日黄炎培闻讯为之“大恸” (见《黄炎培日记》第五卷298)

517日下午2时,黄自先生的遗体在海格路中国殡仪馆大殓,国立音专全体师生前往祭吊。李惟宁先生指挥上海管弦乐团演奏肖邦的《丧礼进行曲》,全场无不泣下。

一代宗师英年早逝的噩耗传至各地,全国音乐界同感震惊,齐声哀悼,汉口、长沙、重庆、延安先后举行了追悼会。

   1938524日下午4时,汉口的追悼会于五族街青年会大礼堂举行,到会者有黄炎培、顾树森、田汉、罗隆基、冼星海、张曙、王云阶、胡投、华文宪、周小燕,以及武汉合唱团等三百余人。在肃穆的哀乐声中,由周小燕、成家榴二女士献花。主席华文宪报告追悼意义和筹备经过。黄炎培送挽联:“ 老境难堪卑幼之丧,一代天才,民族精神凭汝唤;中邦正值艰危之际,六旬远通,公私热泪向谁挥。”并介绍黄自生平,泣不成声。顾敏琇介绍黄自音乐上的成就。罗隆基因为和黄自从小是同学,详细报告黄自生平,重新把黄自先生温和柔雅的性格活现在听众面前。田汉盛赞“黄自是最有青年气的音乐家,他学习音乐的动机是为民族国家”。他说三年来自聂耳之死到黄自去世,是音乐界一个大的损失。

 

    在哀悼黄自的追思会中,由张昊作词、陈田鹤作曲的《悼今吾宗师》(合唱与管弦乐)表达了弟子们对恩师的衷心哀悼:“先生此去何匆匆,抛下了半篇残著,无数新声犹待谱,满腔曲调埋终古。”

19394月,黄自被安葬于上海西郊的中国公墓。1992年,与夫人汪颐年合葬于上海天马山公墓。

黄自一生虽然短暂,但他至爱音乐,知识和艺术素养精深广博,勤奋好学、锲而不舍,更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因此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创作了多部器乐作品(包括交响音乐、室内乐、钢琴复调音乐)和声乐作品(包括清唱剧、合唱、独唱等各类歌曲),如中国第一部大型交响音乐作品《怀旧》,中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韦瀚章词)等,完成了许多音乐论著、专著,还谱写了不少优秀的校歌和儿歌,如中华职业学校校歌和斯盛学校校歌等。

他还创办音乐社团,主编音乐杂志、音乐副刊、音乐教材,撰写有关音乐常识的课文、音乐广播稿,为电台组织音乐节目等。

黄自创作态度认真严肃,每当拿到一个歌词时,总要把歌词中的每一句每一个字的声韵搞清楚。由于他是上海人,对普通话有时咬字不准,他就让夫人一遍遍地念给他听,有时还在字旁注上声韵符号,以求完全正确。他作曲技法娴熟,表现情感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赵元任称黄自是“中国最好的作曲家”。(《黄自的音乐》)他的论著如《中国音乐之起源》等,旁征博引,见解精辟,体现了学贯中西的学术修养。

李岚清同志说:“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有两位重要人物——萧友梅和黄自,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音乐家。”(2008615日《文汇报》)黄自培养了贺绿汀、刘雪庵、陈田鹤、江定仙、丁善德、谭小麟、钱仁康、张定和、向隅、邓尔敬、林声翕、张昊等众多的音乐专业人才,为我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付出了巨大的辛劳,被誉为“中国近代作曲界第一位导师”。

上海音乐学院老院长贺绿汀是黄自弟子中成就最突出的,他说:黄自 “是第一个系统地、全面地向国内学子传授欧美近代专业作曲技术理论,并且有着建立中国民族乐派的抱负的音乐教育家。没有黄自先生教导,我在音乐创作上也不可能有什么成就。这一点应该是所有受过他的教导的老一辈音乐工作者都有深切体会的。”

黄自平日对学生谦虚诚恳,和蔼可亲,不但诲人不倦,而且关心学生疾苦,经常以自己的薪金主动资助困难的学生缴学费。

黄自生活俭朴,国立音专在毕勋路(今汾阳路)时,黄自家住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花园坊115号,距离并不近,但他总是步行来回。

岁月留声,黄自对我国音乐文化建设和音乐事业发展的贡献不可磨灭,他杰出的艺术成就和崇高的人格魅力为世人推崇,并有广泛影响。1992年,黄自的歌曲《思乡》(韦瀚章词)、合唱《抗敌歌》、清唱剧《长恨歌》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1995年6月17日,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黄自塑像揭幕式。1997年9月,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黄自遗作集》(周培源题签,贺绿汀总序)。2004年3月,北京、上海和海外纷纷举行各种纪念黄自100周年诞辰的活动,包括黄自铜像揭幕仪式、纪念会、百年诞辰专题讲座、作品音乐会和学术研讨会等等。

编辑/马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