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传统扬“中华” 改革创新续辉煌
——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周汉民
同志们: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隆重纪念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95周年。值此喜庆之日,我谨代表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向出席今天大会的各级领导和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多年来给予上海中华职教社关心和支持的社会各界表示诚挚的感谢!
岁月见证辉煌,历史锻造成功。1917年5月6日,由黄炎培联合社会知名人士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人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首开我国职业教育之先河。95年来职教社一代一代的前辈们奔走呼号,身体力行,艰苦创业,为中国职业教育事业和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今天我们新一代职教人向职教社的前辈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并深切缅怀他们为中国职业教育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成立是以黄炎培为代表的前辈们为实现教育救国顺应历史潮流的创举。在中国迈出了教育沟通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第一步。职业教育的提出是新文化运动在中小学教育领域中的一次突破。因此,职教社的发起也得到了国内文化教育界著名人士的积极支持。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宗旨是沟通教育与职业,其目的:一是谋个性之发展;二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是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是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以达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最终目标。。
职教社凝聚了一批有志于在中国发展职业教育的有识之士,如江恒源、杨卫玉、蒋梦麟、邹韬奋、刘湛恩、姚惠泉、钟道赞、王志莘等。一方面翻译介绍国外有关职业教育的著作和信息,同时广泛调查国内外的教育、经济和社会民情,开展职业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建社之初即创办《教育与职业》月刊。1918年创设中华职业学校,承担着职教社所提出的理论的试验重任,肩负向全国提供职业学校办学经验之责。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第一所以职业学校命名的学校。此后还陆续创办中华工商专科学校、多所中华职业补习学校和农学团,按照职业教育要求进行改革的中、小学等实践机构。1920年,职教社设立职业指导部,聘有关专家组成职业指导委员会。这是我国第一个职业指导机构。1921年职教社向全国推广、改进职业教育,发起成立“全国职业学校联合会”。成为汇集全国职教动态,协助解决各地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和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的机构。
1926年职教社与东南大学等合作在江苏省昆山徐公桥试办农村改进试验区。从发展农村经济着手,把农村改进工作的原则概括为“富教合一主义”。这是推行农村职业教育的纲领。经过六年努力,徐公桥农村改进区的试验取得成功。后又在江浙两省及上海市郊区等多处继续举办农村改进事业。又先后开设徐公桥乡村改进讲习所和上海漕河泾农学团,培养农村改进事业所需的工作人员。至1932年职教社基本完成了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探索,在城乡职业教育实践模式上积累了经验。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瞬息即逝。洋货又充斥市场,民族企业纷纷倒闭,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无业可就,职业教育面临难以为继的困境。对此,职教社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职业教育是救国的唯一最佳道路的局限,把发展职业教育同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一般教育活动联系起来。这在职业教育理论史上是一个创举,也为职教社日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成为民主力量的一派(职教派),奠下了理论基石。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逐步成为职教社一切工作的中心,救亡图存成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以黄炎培为代表的职教社同仁为呼吁抗日上下奔忙,发动民众抵制日货,提倡使用国货,并于1931年12月23日创办了《救国通讯》(1934年改名《国讯》),“把救国的消息和言论传达于国内外的热心人士”。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犯上海,职教社上下乃至家属全力以赴支援淞沪前线的抗日将士。
职教社的救亡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舆论宣传。“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主要是要求政府负起抗日的责任,继而揭露和批驳政府种种不抵抗的错误言论和政策。根据救亡形势的需要,1935年2月职教社重定职业教育方针为“复兴民族目标下之青年职业训练”。训练学生生产能力与发扬民族精神。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继1935年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后,再次呼吁全国上下筑成民族统一战线,一致抗敌。职教社也认为抗战必须国共合作,在全国一致要求抗日的压力下,国民政府不得不接受团结抗日主张,实现国共合作。当年8月13日,日军再次入侵上海,职教社主要领导人陆续撤离上海,赴内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和职业教育工作。芦沟桥事变后上海环境十分险恶,学生失学工人失业,为此职教社先后设立7所中华职业补习学校,大力开展职业补习教育,同时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其中第四中华职业补习学校有两个班级学生毕业后几乎全部奔赴抗日前线,被誉为“上海抗大”。1938年10月,职教社正式西迁广西桂林,随后迁到四川重庆,上海设办事处。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租界,日军和汪伪政府不断对职教社上海办事处和学校进行骚扰,最终将办事处负责人姚惠泉、杨拙夫逮捕,办事处被迫停止活动。
1938年5月,黄炎培在武汉第一次会见周恩来、董必武、吴玉章、博古、邓颖超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职教社在抗日战争时期始终坚持“团结抗日”的主张,这与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方针的精神是吻合的。1939年11月,沈钧儒、黄炎培等30多位国民参政员成立了以“反对内战、调解国共关系为职志”的“统一建国同志会”。但国民党掀起了反共高潮,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对此,国内外民主力量同声谴责。黄炎培明确表示“当局如此措置,绝对错误”。另一方面黄炎培对时局的认识也大大前进了一步。参与了由三党(第三党、国社党、青年党)三派(救国会派、职教社、乡建派)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来代替组织松散的“统一建国同志会”。
1943年9月,蒋介石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宣布欲“实行宪政、还政于民”。明知其是虚假做作,职教社仍利用这个机会接连召开由黄炎培、张志让、杨卫玉等组织、主持的“宪政座谈会”。职教社还出版了《宪政月刊》。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宪政运动发展成为国民党统治区内一场波澜壮阔的民主运动。
1944年5月,为了将全民族抗战坚持到底,中共中央决定同国民党重开谈判,并提出结束一党专政,召开各党派会议,组织联合政府,实行民主政治等主张。蒋介石断然拒绝,谈判陷于停顿。黄炎培为了打破僵局,与褚辅成一起向蒋介石提出希望国共继续会谈,并愿联名发电报给中共中央表达同样的意愿。中共中央复电欢迎国民参政员访问延安。1945年7月1日,黄炎培、冷遹、褚辅成等六名国民参政员飞赴延安访问。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共领导人和八路军高级将领的热烈欢迎。
延安访问使黄炎培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新的认识。返回重庆后写成《延安归来》一书。1945年8月,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胜利结束。黄炎培于1945年12月与胡厥文、章乃器等人发起成立了民主建国会。在白色恐怖笼罩下,职教社支持中华职业学校和中华工商专科学校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反蒋斗争,保护学生地下党员,开展革命活动,利用职教社的一切舆论工具揭露国民政府的倒行逆施,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解放区的新气象。这些活动为国民政府所不容,职教社编辑出版的刊物《国讯》、《展望》相继被查封。职教社的主要领导人黄炎培被列入国民政府抓捕的黑名单。职教社的一切活动被国民党特务秘密监视。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职教社从此获得新的生命。职教社的工作纳入党和政府的计划之中。中华职教社于1949年12月迁往北京,上海改设中华职业教育社上海分社。鉴于中华职教社的领导人对建国后社会经济制度发展趋势,以及国家对教育体制的改变的理解,职教社作出各级组织所办事业逐步“化私为公”的决策。上海解放后恢复出版的《展望》杂志社于1951年公私合营。社办的中华职业学校、中华工商专科学校、比乐中学、中华补习学校等或移交政府或调整结束。1956年5月,中央统战部明确中华职教社要继续发挥作用,一是教育工作,二是与国内外有关人士的联络工作。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上海分社一切工作被迫停止。
“文革”结束以后,1983年上海分社获准正式恢复。1992年按民政部规定,更名为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
自1983年至2011年底,我社团体社员达到 158家,个人社员达到2203人。先后在崇明、嘉定、浦东、奉贤、虹口、徐汇、黄浦、杨浦八个区(县)建立了地方组织。创设、合作举办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共15所,累计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学历与非学历学员约60万余人(次)。
在理论研究方面,去年5月10-11日,我社成功承办了“2011中国上海国际职业教育论坛”,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张榕明,中共上海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杨晓渡等领导和国际、国内专家学者20多人在会上致辞和演讲,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和公共信息部、学术影响工程部分别给论坛发来贺信。美国等10多个国家的领事和教育参赞,驻上海商会代表,驻沪办事处代表和来自国内21个省市自治区及台湾地区的300多位职业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出席了论坛。论坛的成功举办,对促进职业教育界人士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进国际职业教育发展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对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社还连续参与承接“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国家教育科学重点课题以及自主申请主持的上海市研究项目,取得了近百项研究成果。
近年来我社对外交流交往不断扩大,接待来访、组团或参团出访20余批次,遍及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德国、俄罗斯、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家与中国香港、澳门地区。早在90年代初,我社积极开展与台湾职业教育界等的友好往来,接待来访25余次,最大团组规模近80人,组团出访12次。通过参访考察、研讨座谈,增进相互了解,加深了两岸同胞的感情,为双方交流、借鉴职业教育经验搭建了平台。
1995年,为了相应中央对国家经济改革的重大决策,时任理事长的孙起孟同志动员全社的力量,倡导开展温暖工程,对下岗职工,农村富裕劳动力等弱势群体开展培训,让他们重新学习一技之长,再获就业机会。我社按照“不厌其小,务求其实”、“灯亮一盏,光洒成片”的精神,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温暖工程。成立了温暖工程上海培训中心,组成了上海温暖工程促进委员会,建立了上海中华职业教育温暖工程基金会。
1995年至2012年间,我社发动社内外各培训单位共开设近百个专业岗位。培训了50万余人次,重新推荐上岗约39万余人。建立了36个温暖工程培训基地。温暖工程的范围还逐步扩展到残疾人、智障青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在校困难学生减免学费等。2010年2月,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张榕明在视察上海社工作时提出,希望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对西部地区开展温暖工程与民主党派中央对贵州毕节地区的帮扶工作结合起来。“推动东西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联合办学、以城带乡,多种形式加快毕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在帮助推进贵州毕节教育发展的进程中,我社实施“同心•智力支持工程”形成了长效机制和工作模式,通过上海中华职业教育温暖工程基金会,充分利用社内教育资源,发挥团体学校参与“同心.智力支持工程”的群体效应,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益。我社还将贵州毕节来沪学生纳入到与英国救助儿童会合作的“流动青少年职业教育项目”实施对象中,通过职业软技能和生活技能培训,提高和增强来沪学生对个人优势、职业生涯规划及生活技能方面的能力和技巧,帮助他们获取更多职业发展信息,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我社对贵州的倾情帮扶,加快了毕节市教育事业的发展,把中西部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和教师培训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华职业教育社已决定继续在上海举办毕节地区校长和教师培训班,依托上海,逐步打造服务毕节等西部地区的优秀教育基地,未来五年将上海作为毕节市校长、教师培训基地和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的主战场,积极搭建上海——毕节教育信息平台直通车,实现东西同心,温暖同行。涌现了一批积极开展温暖工程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近几年来,我社根据中共中央统战部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华职业教育社工作的意见》加强组织建设,推进了职教社事业不断发展。
通过回顾历史和总结上海职教社的工作使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党的领导是作好职教社工作的根本保证;加强集体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是推动职教社工作的基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职教社作好工作的基本原则;继承发扬传统,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推动职教社的工作不断前进。
中华职业教育社的95年,是顺应历史潮流,努力承担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95年;是为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艰苦奋斗的95年;是适应时代要求,发挥自身特色,坚持“团结、切实、坚韧、勤俭”的优良传统,不断成长进步,不断有所作为,与时俱进的95年。我们要以立社95周年为契机努力工作,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充分发挥统战性、教育性、民间性的特点和优势,以社会化、市场化为导向,以职业教育为载体,以开展服务为纽带,不断开拓职业教育新领域,努力把职教社建设成为在职业教育界有较大影响,在统一战线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鲜明特色、充满活力的组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我们要认真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围绕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团结、联系社内外的专家学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党和政府提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我们要遵循市场规律,拓展办学领域。按照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突出重点,创建品牌,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职业教育。
我们要强化服务职能,体现职教社的宗旨。认真研究政府部分职能向社会转移的趋势,主动争取并承担部分社会服务和中介职能,积极探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工作新领域,建立健全社会服务机构,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增强职教社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我们要突出品牌特色,推进同心温暖工程。以解决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下岗职工再就业和贫困家庭初中以下毕业的子女接受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开展以掌握和提高技能为主的职业培训,运用项目管理模式,争取政府有关部门支持,借助各种社会力量,作好同心.温暖工程为贵州毕节试验区的智力支持工作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我们要加强对外联络,促进交流合作。切实发挥民间外交的作用,加强与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职业教育界同行和有关人士之间的联系,为维护港澳的繁荣稳定、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中华职业教育社95年的风雨历程与辉煌成就理所当然地已经载入史册。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当前,我们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环顾国际,金融危机阴霾未散,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主要发达经济体仍然深陷泥潭,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审视国内,经济增长下行与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缓解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为迫切,难度更大。面对如此复杂而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我们既要努力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又要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根据自身特点,结合上海实际研究推进我们自身建设,要围绕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目标任务,努力把握好中央“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聚焦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保稳定等重大问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以更加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发挥职教社的优势和作用,积极引导广大社员开展社会服务和扶贫开发,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与职业教育界、民办教育界的联系,在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值此纪念我社成立95周年之际,我们向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立、发展和壮大而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的前辈先贤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新时期做出贡献的全体同仁表示由衷的感谢和真诚的祝福
同志们,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上海市第十次党代会也将要召开。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巩固和发展“十二五”时期开局良好势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上海的统一战线事业作出更大的成绩,为促进上海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谢谢大家!
编辑/马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