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声悠悠颂中华——记九旬补校校友姚永钦老人
□ 徐寿群
多年来,在徐汇中华职教社举办的重阳敬老,春节联谊活动现场,常常有一位老人,开心地从自己的口袋里取出发亮的口琴吹奏一曲为大家助兴,总赢得全场掌声......这位精神矍铄的九旬老人,就是中华职业第四补习学校校友,享副市级医疗待遇的姚永钦老先生。他深情告诉大家,这门技艺还是七十多年前在补校学的。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原家住在望亭路100号(属法租界的一个居民区)的姚老。全家父母、兄妹共五人挤住在6平米的亭子间,父亲做临时工无固定职业。因家境贫困,姚老刚小学毕业即去住家附近的商店当学徒。他年少好学,总认为自己只有小学文化,满足不了当时工作需要,更不谈长远发展了,遂四处寻找学习提高的机会,不久在离家不远的中华职业第四补习学校报名就读,共选择了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初中课程,连续辛苦地读了3年多。老人回忆77年前的学习生涯犹在眼前。在校期间,几门任课老师认真教学、耐心辅导,使每个学生深受教益,特别学校内抗日气氛浓郁,老师结合课程宣讲爱国抗日精神,数千青年学生根据各自爱好,组织参加名目繁多的学生社团,话剧、歌咏、活报剧、诗歌写作、乐器,应有尽有,姚老当时选择了口琴队,理由是花费不多、携带方便、学习容易。至今还清楚记得为了买口琴,他省下难得的早点钱,存在一个同学处,等了约半年,终于凑足起码的数额,购得第一支心爱的口琴。他边学边练还经常参加校内外的宣传演出,当时吹奏的多是抗战流行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大刀歌、流亡三部曲,颇受同学和老百姓喜爱。包括口琴队在内的四补校学生社团,成为上海抗日宣传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姚老在四补校爱国抗日气氛感染下,更积极参加各种活动,随补校同学会去难民所服务,去商店宣传抵制日货提倡国货,在实践中接受考验,三年后,经地下党员(后来知道)的介绍,17岁的姚瞒着家人和另外10位青年辗转去了苏南根据地,1941年12月参加了抗日部队——新四军第59师,自认为“成为了党的人”,其实正式入党履行手续却是1942年1月。十几年的部队生涯,南征北战参加大小战役无数次。补校三年的学习和锻炼,使他成为连队能写会算的小知识分子,口琴演技使他成为文艺积极分子,从此一直吹到全民族抗日胜利,吹到新中国屹立东方,吹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如今姚老说口琴吹进了改革开放好时代。
1982年底,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复信中华职教社代理事长胡厥文,充分肯定职教社“故友新秀决心继承发扬光大黄任老毕生奋斗的事业,为国家加速造就人才并已取得了成绩,可喜可贺”。又亲切勉励全社同仁“发扬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放胆把工作推向前进……”即将离开工作岗位的姚老,从报刊获悉这一信息后,非常振奋,一个受教并受惠于中华职教社举办的学校的老校友,按捺不住潜藏多年的激情,立即致信远在北京的胡厥文代理事长,表示愿意成为职教社的一员,为感恩职教社,为报效国家继续奉献。厥老立即指示上海复社工作组与姚联系。经上海老社员陆亚东约谈并履行入社手续,姚老成为上海复社后的第564号社员,“名正言顺”地活跃在中华职教社搭建的各类平台上,通过座谈交流,他出谋划策,凡是社内活动,他踊跃参加,既当群众又当演员…….姚老85年离休,因参加战斗几次负伤,定为国家三级伤残荣誉军人,他应称得上是“老革命”了,但姚老从不摆谱,与职教社同志特别对年轻社员,他热情随和,关心职教社和国家大事。徐汇社为庆祝建社十周年时,专访了社内30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并全程录像汇集。姚老又献出他的保留节目,用一直陪伴他的口琴,吹奏一曲慷慨激昂的新四军军歌,口琴声优美动听,演奏者情真意切,深深表达了对军旅革命生涯的无限眷恋,也“声声”表达了对黄任老,对中华职教社的敬仰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