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的最强生命力
□ 戚培康
100年前,黄任老经过长时间的研究、考察和探索,对中国社会现实问题,如振兴经济、发展实业、培养新型人才等方面,他都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见解和措施。当时中国封建教育的一切弊端根源,就在于教育与职业分离,学校与社会脱节。而他认为根本的解决办法,“普通学校能注重生计最合余意”。
1917年1月,黄任老发表《职业教育实施之希望》一文,把职业教育的实施与挽救“飘摇之国运”联系在一起,明确地提出职业教育之目的在于“解决社会国家最困难的生计问题”。为此大声疾呼“提倡爱国之根本在职业教育”,他毅然联合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于1917年5月6日在上海组织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创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先河。社章宗旨:“倡导、研究和推进职业教育。以改革脱离生产劳动,脱离社会生活的传统教育,为个人之准备,为个人服务于社会之准备;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中国的职业教育终于从咒骂中苦斗出来了,一方面大受商业、企业、工矿和教育界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也大受封建顽固势力的辱骂和攻击。那些信奉“学而优则仕”的善男信女,把主张谋生吃饭的职业教育视为可耻的下等人教育,把职业教育恶意辱骂为“作孽教育”、“吃饭教育”。
但是,中华职业教育社脚踏实地地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学校办得十分成功,声誉鹊起,得到实业界和平民社会的极大好评。衡量一种教育思想进步与落后,评判一位教育家的功过是非,不能离开具体的历史环境,不能离开其社会实践效果。英国十八世纪的产业革命,从发明水力织布机到瓦特发明蒸汽机,带来了机器的工业革命,促使冶金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飞速发展,也带来了职业教育在英国首先兴起,这是历史的必然。而中国的职业教育首先在上海兴起,这也是时代的需求。
综观黄任老的职业教育思想讲究实用,为发展生产、发展国民经济服务,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上的和服务于社会生产、发展国名经济服务,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上的和服务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这个基本点构成了他研讨职业教育和从事职业教育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他构想如何创办各类职业学校的基本指导思想。这是适应了时代要求,也是对中国封建教育的有力批判,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和实践,不但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史谱写了重要的一页,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智能双全的有用人才,同时,也为我们今天办好职业教育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经验。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国外的新思想、新技术的不断引进,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因此,当前的职业教育必须要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其他教育相沟通的技术教育体系。原国务委员陈致立同志指出:“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我们要从科学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原教育部长周济指出:“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当前,现代化建设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强劲的需求,这是职业教育面临的最大机遇。”在党中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充分发挥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特征、特点、特色,紧密结合改革开放的现实情况,以社会化、市场化为导向,以职业教育为载体,以开展服务为纽带,不断开拓职业教育的新领域,努力把中华职业教育社建设成为在职业教育界有较大影响,在统一战线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2020年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中华职业教育社具有光荣的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时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和光明灿烂的前景。黄任老向人们展示的蓝图,已为历史所证实。今天,借助纪念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100周年的契机,把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办成具有教育、生产、经济、科研等高素质的综合功能,切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劳动生力军和科研人才。
纪念活动就是进一步学习的过程,不但要学习黄任老的职业教育思想,更要学习他的自我牺牲精神,他有两句名言:“一分精神全为国”,“一寸光阴全为民”。其含义很深,容量很大,要求很高。意思是国家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祖国,献给人民,任何个人的利益可以牺牲,在所不惜。让我们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共同努力,勇于探索,与时俱进,牢记因改革开放而来的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的最强生命力。
祝愿黄任老的职业教育思想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继往开来,发扬光大,永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