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中华职业教育社48位发起人之一——顾树森


  王荣 王抒滟

顾树森(1886-1967)中华职业教育社发起人,号荫亭,生于江苏嘉定(今上海),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和当代著名的教育史学家。自幼随父读四书五经,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以后在上海龙门书院求学。曾任南京特别市教育局局长、国民教育司司长、中央大学教授、中华工商专科学校校长、江苏师范学院教授,苏州市人大第三、四、五、六届代表,江苏省政协第三届委员。编著有《中国古代教育家》、《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类编》《中国历代教育制度》。

中华职业学校首任校长

19175月,黄炎培联络教育界和实业界知名人士蔡元培、张謇、严修、沈恩孚、穆藕初48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作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研究、倡导、实施职业教育的全国性的教育团体。

职教社成立伊始,就开始积极筹建职业学校。19189月,职教社在上海南市陆家浜附近租到一块七亩半的荒芜土地,建造校舍,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作主一所主要为工商业界培养中级技术、管理人才的全日制职业中学,先后开设了铁工、木工、搪瓷、钮扣、留学勤式俭学、商业、机械、石油机械等科,提出了“劳工神圣”、“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等口号、原则。在教学中,采取半工半读、工读结合的学制,既注重学生职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培养,又强调学生优良职业道德的养成,要求学生具有“金的人格,铁的纪律”。抗日战争时期,学校分设沪渝两校,沪校一度改名为工商学艺所,抗战胜利后,恢复中华职业学校校名。1952所学校由中央轻工业部接管,改为部属学校。1953年起机械、土木、商科、石油各科等迁到南京、天津、西安各校,上海改名为食品工业学校,中华职业学校校名使用到1952年底。期间,毕业、肄业学生达万余人,遍布海内外。1986年,中华职业学校在上海重新复校。

顾树森于19185-192210月任校长。

任中华工商专科学校校长

中华工商专科学校由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以培养工商界实用技术人才为宗旨,1943年成立于重庆张家花园。

民国358月中旬,从重庆迁到上海,同年,学校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立案。1020日,学校开学。设会计和银行两科,共录取新生255名。民国36年秋,学校恢复机械工程科,分8个班授课,学生达637人。在市中心朱葆三路(今溪口路)增设分校以便职业青年就学,并借用中华职业学校的工厂供学生实习。民国378月,学校广募资金,在永嘉路校址兴建大楼一幢,朱葆三路分校迁入。开学后,学生人数达到720名。

19497月,学校改组校董会,调整董事人选,由黄炎培担任董事长。同年秋,学校又添设5年制的机械工程科,招收初中毕业学生和1年制的合作事业管理科,停办银行科。1950年春,学校成立校务委员会,吸收师生员工代表参加,是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同年,中华职教社迁往北京,原有雁荡路80号的一部分社址拨交中华工商专科学校扩充为分校。学校应社会需要,增设了土木工程科,并将原工商管理科改为工厂管理科,以培养工厂管理干部。全校学生计874名。学校还附设业余学校,设工、商科各种技术训练班,以普及职业教育。19519月,学校由中央人民政府轻工业部接管。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华工商专科学校各科分别并入交通大学、华东交通专科学校、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财政经济学院。

民国358月,中华工商专科学校迁至上海,受黄炎培邀请和校董会决议,担任中华工商专科学校校长。

主办《中华教育界》月刊

《中华教育界》19121月在上海创刊,由顾树森、沈颐等主持,后余家菊、陈启天、左舜生先后接任。一二八事变后由倪文宙主持。

该刊本着“研究教育,促进文化”的宗旨,围绕教育制度改革,广泛探讨和介绍西方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政策和教育方法。前期设有教育评论、教育论著、中小学研究、国外教育译述、国内外教育新闻等栏目。主要撰稿人有范源廉、黄炎培、黎锦熙、周建人、陆费逵等。八一三事变后停刊。19471月在上海复刊,姚绍华主编。致力于“教育普及于全国,文化深入民间”的工作。重点传播新的教育观点和方法,宣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提倡科学教育、电化教育和生活教育等。胡适、黄炎培、陶行知是该刊撰稿人,195012月出版新的第4卷第12期后停刊。共出322期。

担任“清损会”委员

19454月,日本投降前的四个月,为保存战区文物,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了“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9月,该会拟定组织规程。1226日,行政院指示该会改名为“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简称“清损会”),共有委员26人,时任教育部次长的杭立武任主任委员,著名学者马衡、梁思成、李济任副主任委员。会址设在中央研究院(今重庆渝中区人民路239号)。

教育部国民司司长顾树森(荫亭)当选委员。

1947424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主任杭立武在该会报告工作时称:经京、沪、平、津、汉、粤、港、浙、皖、闽、豫等省市文物办事处之公私文物登记和调查统计,共损失古籍、字画、碑帖、古物、古迹、仪器、标本等3607074件,又1870箱及741(古迹)。现已接收各地文物,计京沪区陈群等藏书9案,共37.48万余册、又92800余束、一箱又955;平津区有溥仪等所藏古物4案,共220箱又817件并保险箱2只;东北区有伪宫文物3案,共81903册,又3852931011枚;在港追回广州各学术机关失书案,共597箱。按战前标准估价各项文物价值,计损失总额为9885546元。

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经过各地查报和综合,汇编了《中国战时文物损失数量及估价总目》。

在中华职教社任职

民国65月发起成立中华职教社,为特别社员。同年8月中华职教社设研究部,顾树森为主任。

民国7年任中华职业学校首任校长,任期3年,先后开设铁工、木工、纽扣、珐琅及商科等几种专业。

民国10年中华职教社年会后,被推为征求社员第十六队副队长。

民国12年当选中华职教社第三届议事员。

民国17年、1912次当选中华职教社评议员。

民国21年当选中华职教社候补评议员。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职教社总部迁往北京,1950年担任上海分社主任,中华职教社第二届常务理事,第三、四届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