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浦东同乡会与中华职业教育社

发布时间: 2022-04-28

□ 唐国良

今年56日,是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105周年。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建,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多世纪来,职业教育对民族、对国家的发展,其深远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建与早期运作,浦东同乡会也功不可没,历史记录了同乡会为职教社所做的一切,以及两者之间的深厚渊源。

一、浦东同人会大力协助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建

2013年出版的《中华职业学校校史》中,有这样一段史料:

191756日,黄炎培以江苏省教育会和浦东同乡会组织为基础,联络了全国实业界与教育界的著名人士蔡元培、张元济、伍廷芳、宋汉章、严修、聚云台、穆藕初、蒋梦麟、郭秉文等48人,在上海西门外林荫路江苏省教育会召开了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大会,不久发表了成立《宣言书》和章程。

浦东,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创始人和理论家黄炎培的家乡,也是黄炎培形成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实验基地。早在1903年,黄炎培就在“内史第”大院内参与创建了一所很有特色的“开群女校”,进行职业教育。

1915年黄炎培到美国实地考察了美国的职业教育后,对职业教育的认知上了一个台阶,有了更深的理解。1916年考察回国后不久,在家乡川沙和南汇两县的教育会上呼吁“倡导职业教育,振兴家乡教育”,并多次与浦东同人会骨干商量,准备依托浦东同人会组织,在浦东进行职业教育的实践。可见,浦东同人会在中华职教社的创建中起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中华职教社的史料中又称:“在中华职教社、浦东同乡会及诸多热心于职业教育同仁的大力推动下,19171015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实业学校校长会议,就职业教育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形成了40条决议案,肯定了中华职教社的有关主张,形成了一个全国办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文件中又一次提到了浦东同乡会。

参与创建中华职教社的48人,来自四面八方,多为全国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也有国民党元老,政府官员,作为当时的浦东同人会,在大力协助创建的时刻,有多位同人会的重要骨干以及社会名流也被列入创始人名录,这对同人会来讲,是值得记录的荣耀,也是对同人会参与的肯定。

黄炎培(18781965  江苏川沙(今浦东新区川沙镇)人。浦东同人会的领袖。中华职教社的主要创始人、发起者。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社会活动家、职业教育家。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作为实干家的黄炎培,被职教社选为领导机构议事部的议事员,以及实际工作机关办事部的主任。之后,黄炎培的职教理念及人格魅力在职教社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对职业教育所作的杰出贡献,也被后人永远记住。

穆湘瑶(18741937),字杼斋,生于江苏上海杨思镇(今浦东新区三林镇)。1901年与黄炎培、李叔同等一起考入南洋公学特班,1903年中举的举人。参与辛亥上海光复,成功后任沪军都督府警察厅厅长。

穆湘瑶不仅参与发起成立中华职教社,成为特别社员,19205月被选为议事员,进入领导机构。同年8月,中华职校发行学校债券5万元,他一人认购1万元,居众人之首。19235月当选中华职教社第三届议事员。

穆湘瑶平生乐善好施,致力于浦东开发,1925年投资建成上南铁路。19265月,当选中华职教社第一届董事会董事。当年,与弟穆藕初将其母的寿金2540元悉数捐给中华职教社百年基金。

穆藕初(18761943),名湘玥,江苏上海杨思镇(今浦东新区三林镇)人。穆湘瑶胞弟。1909年自费留学美国攻读农学、纺织和企业管理。爱国实业家,中国近代企业管理的先驱,1915年在浦东杨思兴办农场,致力于改良棉种和推广优质棉花种植事业。19175月参与发起成立中华职教社,成为特别社员。同年7月,当选为中华职教社第一届议事员,后连任职教社第二、三届议事员,并任中华职校校董会主席。在职校的董事中,公认的对职校经济援助最多,贡献最大的一位董事。19366月被推送为中华职校常务校董。学校迁重庆期间,担任校董会董事长。

朱叔源,南汇人。毕业于日本东京物理学校。早期追随中山先生,加入中国革命同盟会,19117月至19212月,担任浦东中学校长。在校任职期间尽心履职,勇于探索,治校有方,业绩卓著,深受业界好评。参与发起创建中华职业教育社,为职业教育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朱庭祺(18871979),美国哈佛大学硕士,曾任北京政府工商部参事等职。曾代表中国政府出席巴拿马运河竣工庆典和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博览会,朱庭祺与夫人胡彬夏也曾在浦东中学任教职。

朱胡彬夏(18891931),无锡才女,留学美国期间与朱庭祺相爱结为伉俪。回国后在浦东中学任职,参与创建中华职教社,并任上海妇女杂志社编辑主任。

在浦东中学任过教职并参与创建中华职教社的,还有沈恩孚、陈容、袁观澜。

二、热心支持中华职业学校办学

1918515日,中华职教社决定创办一所职业学校,将它作为开展职业教育的试验基地。191898日,中华职业学校正式开学上课。为解决办学经费,职业学校发起筹款5万元的活动,活动中,职教社发起人穆湘瑶一个人捐款1万元,居众人之首,其次是穆藕初,捐款5000元,穆氏仲伯的爱心也带动了整个捐款活动。中华职校创办后,为了体现中华职教社和职校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方针,确定了校徽、校旗、校训和校歌。校训“敬业乐群”由黄炎培专门拟定。

“敬业”指的是对“所习之学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

“乐群”指的是“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校歌由黄炎培、江恒源作词,由黄炎培堂兄黄洪培之子黄自谱曲。

中华职校无论是创办还是运作,最缺的是资金。对此,国民政府没有能力,只能靠中华职教社自筹解决。在这方面,浦东同乡会广大会员热情支持。

除了上面提到的参与发起组建职教社的同乡会重要成员外,还有一批同乡会理事及会员同样热情支持,尽了努力。

王一亭(18671938)名震,祖籍浙江吴兴,生于南汇周浦(今浦东新区周浦镇)。浦东同人会的创始人之一,上海商界名人、画家,热心于慈善事业。1905年追随中山先生,加入中国革命同盟会。1911年辛亥上海光复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华职校成立后,长期担任职校校董,支持学校建设。19208月,中华职校发行学校债券5万元,作扩充附设工场之用,王一亭与陈光甫等5人一起认购1万元,他再次用行动支持学校建设。

杜月笙(18881951),原名月生,名镛,浦东高桥人。上海青帮首领,被誉为“海上闻人”。浦东同乡会理事会理事长。热心于慈善事业,长期担任上海慈善总会会长。1934年起先后担任上海地方协会会长、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中国通商银行董事长等职。1937年全面抗战中参与组织上海市抗敌后援会,与黄炎培等一起担任抗敌后援会主席团成员,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杜月笙长期担任中华职校校董,给予经费上支持。抗战时期对重庆中华职校也大力支持。抗战胜利后的19462月,发起为中华职教社募集经费6000万元。1948年在扩大后的校董会中被推为常务董事。

姚惠泉(18951988),上海三林(今浦东新区三林镇)人。1911年,16岁的姚惠泉参加学生军,投入辛亥革命。1928年,在黄炎培帮助下进中华职业教育社,协助邹韬奋编辑《教育与职业》月刊。1929年,任职教社总务主任。1932年“一二八”事变,多次代表职教社率队给十九路军运送军用物资。上海沦陷期间留守职教社上海办事处,开办职教社补习学校,并利用职教社身份,把大量物资弹药运送给八路军、新四军。并开设药厂(今长征药厂),为新四军送药品。解放上海战役中,从同乡陆根泉处获得上海四郊碉堡分布图,送地下党组织。解放后长期工作于统一战线、职教事业。

黄炳权(19001968),南汇县张江(今浦东新区张江镇)人,工商界爱国民主人士。长期追随黄炎培先生,1929年加入浦东同乡会,是同乡会的实干家,同乡会后期的主要组织者。194311月,黄炳权携年幼的次子黄耀宗从上海出发,经长途跋涉到陪都重庆,寻访黄炎培先生。在重庆参观中华职业学校(渝校)时,加入了中华职教社,成为职教社的永久社员,并热情赞助中华职校。值得一提的是,建国后的1953年,黄炳权在川沙县城参与发起创建有职教特色的五三中学,黄炳权还被推送为五三中学校董会的董事长。1963年,黄炳权与沈敬之又在川沙城西出资创办了蚕桑中学。作为实业家、慈善家的黄炳权,自己节衣缩食,生活俭朴,直至19601965年,连续为五三中学每年捐款3万元,他的人格,对教育事业的奉献,深深地教育了学校的师生。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中,中华职校的校舍毁于战火。为了坚持办学,职教社四处寻求合适的校舍,后在浦东同乡会的大力支持下,把同乡会会所浦东大楼三楼的9间房间作为中华职校的临时校舍。1937101日,中华职校在浦东大楼三楼正式开学。当天报到的学生有800多人,占原学校学生一半多一点。学校采用五年一贯单轨制,设机械科、土木科、商科,从初一到高三各开5个班级,加设初级化工科一班共16个班级。大厦内10个教室不够用,只能采取上、下五两部制。开学后,原在校学生陆续闻讯前来要求复课,不久学生增至近千人。为了使10个教室充分发挥作用,晚上全部用于中华第四职业补习学校上课。浦东大厦内除了中职外,还有两个单位也是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的,一个是第四中华职业补习学校(简称“第四补校”),另一个是中华业余图书馆。“第四补校”是中华职教社与浦东同乡会合作创办,校长为江恒源,主任为姚惠泉。从1939年起,第四补校的学生一直在40005000人之间,除了青年店员、工人外,还有不少爱国的失学、失业青年。第四补校晚上就在中职白天使用的教室上课。该校也有中共地下党组织,学生运动也很活跃,常常办义卖、捐寒衣和文艺演出活动,演出抗日,还向学生介绍进步书刊,开展读书活动。1940年,第四补校男女同学秘密排练反蒋话剧《女子公寓》,反动派横加干涉,同学们冲破重重阻挠,终于在浦东大厦近侧剧院连续演出多场,受到广大群众欢迎。值得记录的是,中共江苏省委在浦东大厦内建立了地下党组织,举办现代知识讲座,用多种形式进行抗日宣传和爱国主义教育。沦陷时期中华职校在浦东同乡会的大力支持下,不仅在浦东大厦继续办学,还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抗日救亡,引导师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中华职业学校创办之后,大批浦东子弟进入中华职校学生,并涌现出众多优秀毕业生。张闻天(19001976)南汇 (今浦东新区祝桥镇)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在一个较长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积极参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同年921日,脱离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经考试被录取入中华职教社系统的上海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科乙组,在上海开始“日间习法语,夜间习工艺”的工读生活。191912月,离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加入少年中国学会,开始攻读西方哲学书籍。

黄大能(19162010),黄炎培先生四子,中华职校1934届土木科毕业。著名的混凝土技术专家,中国混凝土外加剂协会创始人。1934年,黄炎培为了实践自己的职教理论,让自己的孩子参与实践试验,让在沪江中学读书的黄大能转学到中华职校,职校毕业后考入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

秦怡(1922   ),浦东陈行人(今闵行区浦江镇),上海城隍庙城隍神秦裕伯的后人。1933年就读于中华职校商科,在读书期间就曾参加话剧《放下你的鞭子》的演出。职校毕业后离家前往武汉参加抗日宣传活动,逐步成长为著名演员,表演艺术家。

韩祥林(1922   ),江苏川沙(今浦东新区)人。中华职校1939届土木科毕业。在校期间阅读进步书刊,毕业前夕经同班同学孙福元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9月,加入新四军,走上了抗日战场。上海解放后在市公安局及教育系统担任领导。

朱森林(1930  ),江苏川沙(今浦东新区)人。1948年毕业于中华职校机械科。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在校时参加中华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建国后先后在北京、广州等地工作。后担任广东省省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以上仅是建国前从中华职校走出的几位浦东籍优秀毕业后。期间,职校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们为革命事业,为民族的振兴,以及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而浦东同乡会同样为中华职校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