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教育的出路
欧元怀
中国近几十年来,外受帝国主义经济的侵略,内呈农村破产民生凋敝的现象,因而对于职业教育运动,被认为全国朝野人士积极倡行的标的。就最近政府方面来说,则有十九年全国教育会议确定改革方案,注重高中农工商及家事各科所占的百分比,二十年国民会议,确定教育设施之趋向案,教育部颁布限制设立中学尽量改办职校的办法,拟定中等农工学校的实施方案,二十二年职业学校法,职业学校及职业补习学校规程的公布,各省市设置中等教育职业学校的办法及标准,推行职业教育程序,职业师资登记检定和训练方法,职业学校科目及时数纲要,以及中小学实施职业指导办法等的颁行,并分派专员到各省市实地视察指导,以求全国职业教育的一致前进。迩来教部更组织职教设计委员会,并召开全国职业教育会议,讨论职教行政上和组织上的各项问题,以及推进职教实行职业指导训练职业师资等办法,可说在法令政策的推行上,确已尽其最大的力量。不过我们晓得任何一种事业的推行,只有策动的重心,而不兼顾周围的环境,只有枝节的提倡,而不肯从根本方针得有把握,终难显著成效。我们过去职业教育的失败,大部分就种祸在外忧内患和士大夫阶级深中封建遗毒与劳动生产远离的客观环境上,倘使现在不能针对这根本病源的症结,努力设法去改造它,铲除它,则中国生产事业仍然不会发达,职业教育永无出路的希望!反过来说,我们欲求职业教育的出路,我个人以为应该具备下列几个先决条件,就是:
(一)要使客观环境安定目前中国是在各列强政治经济侵略之下的一个半殖民地的国家,是土匪□□天灾人祸交迫之下的一个纷扰不堪的社会,政治则变乱频仍,不上轨道,经济则农村崩溃,十室九空,民生则赤地千里,饿殍载道,道德则廉恥道丧,毒狠奸诈。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之下,所谓国愈乱而民愈贫,民愈贫而国愈乱,外货充斥,实业益不发达,民生凋敝,失业日见严重,故每年大中小各级学校少数毕业生,也以社会消纳力的不良,而引起人浮于事的现象。倘使社会环境能够安定,建设事业逐渐发达,则中国有两千县,假定每县有十个新设的森林区,每区用五人,便需十万人。每县有创办五所工艺厂,每厂用五人,便需五万人,每县再添设义务学校和农村合作社各十所,每所用二人,便需八万人,又何至于学生无出路呢?记得一二年前广西省政府就拟定兴办事业与社会人才的估计,便感觉缺少三十万人(?)左右,可见今日职教的不能显著成绩,是因职教毕业生的无出路;职教毕业生的无出路,乃由于社会事业的不发达;而社会事业之所以不能发达,则又由于外侮内乱的交迫,和政治之不上轨道。盖社会历程复杂错综,教育为其一端,政治扼杀其纲领,教育出路的问题,尤其是职业的出路决不能单从教育圈里求解决,必须客观环境安定,政治有出路,然后职教始有办法。故居今日而倡办职业教育,必须先了解现在环境的情形,未来社会的变化,而多方设法促进社会环境的安定,以减少建设事业前途的障碍,则农工商业既然逐渐发达,人民需要程度增加,职业种类日见扩张,职业教育自可兴盛起来了。
(二)要使社会心理改造中国承袭数千年来的封建思想,至今尚未达到完全肃清的时期,国人还多迷信于“正途出身”的传统观念,谬认读书以外无学问,作官以外无事业,只知学校为仕进的阶梯,而不明了教育为人生的养料。各望其子弟显亲扬名,荣宗耀祖做大官,发大财。就是号称现代化的人,也希望子弟学成问世,可做公务人员,不肯轻易令其学做“辛苦而不大赚钱”的职业,或从事于劳动生产工作。至于一般商店工场墨守成规,不求改良,又宁愿维持其旧式的徒弟制度,绝不重视新式的职业教育,以为在学校里去学簿记,学打铁,学种田,千学万学,学点“三不像”的小手艺,倒不如学徒出身来得熟练而实用。因此职业学校招生远不及普通学校的数目,即报名投考的学生,也多缺乏职业教育的认识,询其将来志愿,则曰读书,曰升学。可见其心目中所认定的学校,非当前投考的职业学校,实误认为普通学校啊!无怪其中途以志愿不合,退学转学者比比皆是。且就农工的职业强那不能胼手胝足的纨袴子弟去学习,他日毕业,又安得使其返田间去操守手工业或做农夫呢?抑进一步言之,凡受职教的青年学子,确有觉悟而乐意回乡去,除了缺乏相当园地供其开辟建设外,也势必为亲戚朋友所讥笑而不能安居乐业了。故今日欲求职教的出路,对于社会心理的改造,实是一个最迫切莫过的工作。具体来说,我人今日必须努力打破其错误观念,建设一个“职业有种类而无阶级”“事无大小因人而异”的健全思想,各按其智力愿望和兴趣,予以充分的选择职业及服务社会的机会,藉使得的个人的特异才能与他在事业上的机遇均等,以寻出个人所宜做的事业,并获得实行的机会,是为人生最快乐的事情,而有“良田千顷不如薄技随身”的正确认识。深愿立志做大事,劳而后食,“绝不怨天尤人”,如是则职业虽有劳逸的不同,而各人精神上已不发生问题,各种职业教育也得平均而合理化的发展了。
(三)要使教育经费宽筹职业教育的首要条件,贵有充足的设备和专业人才的延搅,故职业学校的用费常较普通为大。据一九二九年全国中等教育概况统计,在中等教育中的中学生的每生岁佔经费数一二六元,初级中学生七七元,师范生一一元,而职业学生为一五五元,便是明例。乃今提倡职业教育者,似徒唱高调不顾事实,如谓“各省市应尽量扩充职业学校,私人捐资兴学,由公家给予补助。公私立中学成绩不佳,或地方无此需要者,一律改办职业学校。”又“职业学校以不收学费为原则。”(见三中全会议决案)在这教育经费万分困难之现况下,政府能否补助成绩优良的职业学校,既属疑问。而无成绩的公私立中学,……虽最近中央为努力推行职业教育起见,规定中等学校的设置及经费支配标准,其中中学约占百分之四十,师范约占百分之二十五,职业学校不能低于百分之三十五,并限于民国二十六年达到此项标准。立法固甚完善,但今各省市教育经费全部之支配,究竟中等教育应占何等地位,尚未有详确而合理的规定,则职教经费支配标准,又将取何者为根据呢?且查二十二年度中央财政支出分配表,中央财政支出总数为八二八、九二一、九六四元,军务费为四一五、六、元,占居总额百分之五十又一四,债务费为二四一、八四一、八四元,占居总额百分之二九又一八,政务费为一五五、四五、三五元,占居百分之一八又七,教育文化费为一六、六一八、一八四元,仅占百分之二。(见二十三年度《申报年鉴》财政篇),至于各省市教育经费更多由零星杂捐,东拉西扯,聊以充数,人民既病于苛难,全额又无成数。较之国联教育考察团所提议:“在中央预算方面,应增加百分之十五至二十,县预算应增加百分之二十五至三十”。(见《中国教育之改进》四七页)相差实在太远!似此整个教育经费的微乎其微,即使把全数拿去创办和补充职业学校,尚恐不见得大宽裕,更何论止限于中等教育阶段内的百分之三十五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空口提倡,究有何益?今后不愿职教发展罢了;如须积极整顿职教,似宜集中全国教育界人员,力促政府一方面确定中央及各省县市教育费应占全部财政支出的百分比,将教育经费总数增加数倍;一方面还要由庚款项下提出巨额,专作各省市办理职教的补助基金。而对于补助经费的支配,以充实公私立职校设备及职业科教员薪水和研究调查费用。当某校请求补助时,也必须呈核详细计划与说明书,如有设施不符标准的或无成绩的职校,得随时酌减其补助费的全部或一部,如此厉行数年,则职教的发展自可拭目以待了。
(四)要使职教师资健全职业教育师资人才,约分三类,一为职业学校重要行政人员,二为非职业科教师,三为职业科教师。第一第二两类人才,因其与普通中学,或师范学校所需要的无大差异,尚容易找到相当人才,惟职业科教师极难得适当人选,其条件必须:(一)对于所担任的专门学科,要有职业的经验,实际的技能,与专门的学识,(二)对于教育原理及方法,尤其职教原理,宜有明晰的理解及实施技能。而今职校教师待遇菲薄,一般学有专长又精通工艺农事商情的人,多跑到工厂农场和公司里去做技师或工程师,不愿意来学校执教鞭。至于缺乏学识的工头或普通教员,又不能胜任。换句话说,就是偏于技术或偏于学理的人,均不能为造就有效果的学生的教师。据现在一般人的主张,在就富有职业知识技能者,予以教学方法的陶治及职业生产经营的常识是为较有效的办法。次之,对于有职业知识者补充其充分经验,或对于有技能经验者补充其相当学识,同时并增进其教育方法和经营的常识。倘使这种仅具偏面能力的而都不可得时,则招取中学生师范学生分别予以三四年的专业及教育的训练。惟此种职业师资的训练,又在何种机关为适宜?去年教育部曾有委托各大学代办职教师资养成科的计划,某校办工科,某校办农科,某校办商科等,都有合理而切实的方针。不过现在一般大学,其预定目标和课程,都以训练普通学校师资为重心,每凭书本讲议作知识的灌输者。今后将取何种方法,使其校址设备,课程和实习等项都合标准而不至蹈过去空虚的覆辙?更将向何处求得那能娴熟某种职业知识技能而又富于教学经验足以游刃有余的所谓“职业师资的师资”呢?诸如此种问题,均为当今解决职教师资的先决条件,也即职业教育能否发达的重大关键,都有待于通盘统一的计划。若徒知有名无实的改换门面,而不详加考虑其可能范围,那是仍旧不能养成健全而合用的职教师资,对于职业教育前途还是不能乐观的。至于已经实地服务的职教师资,其技能学识,每有“与日俱亡,终成废材”的趋势,即使未尽忘失其所学,而年以陈旧的技能与学识,传授于学生,也何能促进职教的发展呢?教育行政机关规定:凡职业教师对于某种工艺制作确有研究,且为社会急切需要或与担任学科的教学上有密切关系的,得将所研究的工作内容,试验应有的设备器具,及其可成功的方法和完毕期限等等,详细拟定计划书呈请政府核发补助经费。如试验成功,则公布社会采用,并得保送到有名工厂农场去考察实习,以资深造,如有则不独职业界受其利益,职教人才也可自知奋勉了。
(五)要使职校设施合理近来各省县公私立中学,因受设置中学的限制,不得已改办职业学校,而查其实际,则不特没有训练专业技能应有设施,而所开办的职业学科也完全未顾及当地社会实际的需要。往往在通都大邑设置农林等科,农村栉比的区域开办的商业学校,既不能适应原有职业去设施教育,安得不使受教育者无职业而使有职业者无教育呢?这种职业学校所造就的学生,自不免变成学校式的职业人才,只配做书生工匠。必须明了一方面是借教育力量来准备个人的职业,使人各得发展其所长,一方面更以职业供给教育设施的机会,使得教育更为丰富而有意义,可以适应社会性。如此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上,充分与一切主要生产部分联系起来,使得每个受教育的特殊才能,可以和他日后在社会的服务相适应,充分自觉地要参加社会工作而明白自己所任工作及其对国家全部经济中的地位和意义。同时学校与生产机关打成一片,除了在经济上有莫大利益外,生产机关成为学校实验室,学校又成为生产机关理论研究部,寓教于生产的环境中,在生产中去训练职业,本社会事业实际所需要的人才而造就学生,学生毕业后也直接可由实业机关去分配工作。此就是所谓“学有所用,用本所学,工以助学,学以助工”的真正职教目的。最近全国职业教育讨论会在江西开年会时,曾有提议设学校于生产机关,其意亦复如是。广西省政府拟定的职业教育计划,即欲先成立造纸,制油等省营工厂,再附设同类的职业学校:安徽省政府的就农林蚕桑试验场中设置农桑训练班,即本实业教育合作的意义,而求养成实际生产的人才。准上观察,可知现在将原有的普通中学,换汤不换药的改成职业学校,无宁集中财力和人才,设置一二完备的职业学校,重质不重量,以求切实合用。至盼教育行政当局应力求原有职校改良充实,其新设立者先以设备完善为第一着。如农业学校必须有充分的农田、园地、农具、与农业化学场实验工场;职业学校必须有充分的工场机械原料及实习试验设备;助产护士学校必须有完整的附属医院。诊察所及教学上应有的工具;其他图书标本为各类职业学校共同的要素。此外如调查当地工厂农场的设备,社会生活的状况,一般营业的情形等等,以为设施学科和预定学生出路的方针。至某校应以何种制造为主体,如何利用乡土教育,以及最低限度的技能训练,课程的分配,学科时数的拟定,主要材料的采集,招生的方法等等,均宜预先制成详尽方案,作为职校行政的根据,则职教前途,定能大放异采啦。
以上几点,为中国职业教育出路的最重要问题,也为今日实施职业教育者最易忽略的先决条件。就过去事实上的观察,因此先决条件的未具,已表现显著的缺陷。今后若不认定重心切实做去,整个动员力图改革,无论关于环境安定问题,社会心理建设问题,以及教育经费增筹办法,师资积极训练办法,和怎样适应实际设施学科,扩充其应有设备,增加人民职业种类等等,均应由职教专家精细详确的统筹全局,根据现在社会,调查人民需要,采用科学方法,釐定方案,不作骤增学校的数量,而力求切实有效的训练。手脑不能并用的人物固无稗益于国家,似是而非的职校,更非社会所需求。作者对于职教方面,愧无深刻而有系统的研究,但鉴于往昔职教第一次的总崩溃,谨在此上下紧缩中学改办职校之际,敢贡一得愚见,以供谋求职教出路者的参考。
原载《教育与职业》第162期民国24年(19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