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建言献策专委会】关于改变“东方”英文翻译,避免陷入西方殖民语境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4-01-30

 民建中央经济研究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华职教社建言献策委员会副主任 郑海阳

摘要:针对即将访美演出的东方演艺集团英文名称中“东方”被译为“Oriental”,在当今国际政治文化气候中显示出浓厚的殖民主义色彩和自矮倾向,分析了中国在去殖化是全球大趋势之下,尚未意识到“东方主义”是“西方文明”的对立面,Oriental一词背后殖民主义色彩、国内的自我“东方化”根深蒂固的问题,提出了:1、改变“东方”的英语译法。2、加大殖民主义渗透的研究力度。3、加强抵制殖民主义的教育和宣传。4、大力支持去殖民化行动的建议。

近期,东方歌舞团转制的东方演艺集团宣布,将于3月中旬去美国纽约林肯中心上演编舞家与视觉艺术家沈伟的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沈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画卷》的创作者,长期居于美国,作品融合了视觉、舞蹈、音乐、电影,充分融合东西方美学。

《诗忆东坡》融合了中国古典绘画、书法、篆刻、诗词等传统艺术形式,展现了苏东坡的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通过源自太极、武术、戏曲身段、芭蕾、当代舞等的动作语言,联接起苏东坡出生之年(1037年)的历史和当下,有望成为中美、东西、传统与现代文化交流的一次盛事。

不过该消息发布之后,芝加哥大学电影系博士生张泠在其微博“@黄小邪看电影”上表示“一位华人舞蹈界前辈跟我发讯息说:‘China ORIENTAL Performing Arts Group. Oriental在美国意味着一种offensive 的种族诽谤尤其是年轻人你认为呢?这种问题不能疏忽我认得的美国舞蹈界的人也提出了。

以上情况显示出中国在对外文化交流和输出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进行着自我殖民、自我矮化,对于中国文化建立起国际自信和影响力非常不利。

一、现状与问题

中国国内有大量公司、事物以“东方”为名,英文译名通常译为Oriental,除了东方演艺集团,还有如东方时空Oriental Horizon如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The Oriental Pearl Tv Tower……

虽然“东方主义Orientalism”这一名词由来已久(从中世纪起就存在),在西方艺术(音乐、美术、文学)及建筑领域中,西方特指对中东、东南亚及北非地区文化艺术特色的模仿和再现。这里的主体是西方,也即西方臆想出来的东方情调和东方风格,从一开始就是西方中心主义的。

1、国内未意识到“东方主义”是 “西方文明”的对立面

18世纪以来,欧洲以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用坚船利炮不断开拓,开辟了大量殖民地,让这些地方成为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的基地。同时欧洲人以启蒙运动为标志,建构了即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政治民主制的自我中心的认知体系。

东方主义则同时经由一些西方殖民主义哲学家的阐释和演绎,从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变为一种作为西方对立面的政治意识形态。如孟德斯鸠《法意》认为,在东方(亚洲)法律只是君主个人的意志;黑格尔将世界历史比作绝对精神的运动,它从东方开始,在东方只有皇帝一人自由,其后是希腊、罗马的部分人(公民)自由,而只有日耳曼人才达到了了全体自由(精神自由);穆勒在经济学上提出东方君主制国家“土地国有”,还将中国人描述为没有远见、不关心未来、长期劳累、目光短浅、得过且过等等;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更将东方与专制直接结合起来。

由此东方主义成为在“西方进步而东方落后,西方文明而东方野蛮”的立场下,成为以西方作为标准来评判东方的一种意识形态:一是东方人无私有财产、实行土地国有制;二是基本经济单位是农村公社,数千年未曾发展,落后而停滞;三是政治上则是绝对的皇权,除皇帝一人之外所有人都是奴才,东方主义成为西方文明的反面。

2、未意识到Oriental一词背后殖民主义色彩

由于东方主义的影响,Oriental也因此不再只是地理东方概念,而且变成了殖民主义概念,但是直到1978年,美国思想家赛义德(Edward Said)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出版之后,学界才开始认识到Oriental一词背后殖民主义色彩。

《东方主义》一书指出,东方主义里描绘的东方世界跟东方国家的真实情况几乎毫无关系,完全是西方人用一种西方中心式的,文明的,高高在上的视角俯看边缘的、野蛮的、低级的东方时挑取些异域文化元素并在西方语境中创造出来的对象。由于东方主义涉及到的国家几乎都是旧殖民地,而西方国家为旧宗主国,赛义德指出东方主义体现的是后殖民主义中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不平等关系,也是西方国家用文化软实力控制第三世界国家的工具。

《东方主义》发表之后,引发了全世界对于后殖民时代仍然根深蒂固、无所不在的殖民主义渗透的警惕,如拉长眼角作“眯眯眼“状被定性为对亚裔的种族歧视,猴子、棉花、西瓜等形象被确定为对非裔的种族歧视,艺术和设计界对于民族文化的不加说明和未付出成本的使用被确定为“文化挪用”,甚至HBO也因为殖民主义影响,而暂时在流媒体上下架了电影《乱世佳人》等。

3、中国国内的自我“东方化”根深蒂固

相比从清末以来中国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大量仁人志士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也全盘接受了西方种种思想,受到西方的控制与影响,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不加批判的就接受了东方主义的种种说辞,接受了西方的东方观,自认为低人一等。

由此延伸出种种的东方主义论调,如遵守规则的德国人、严谨的日本人、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美国人,而中国人作为他的反面,被扣上了不守规矩、不讲细节、缺乏想象力、没有创造力的大帽子。一些严重中毒者甚至炮制出类似《中日夏令营的较量》、《青岛下水道70年前的油纸包》《日本女清洁工清洁完马桶后要喝一口马桶水》的谎言,进一步加深了国人自我矮化的刻板印象;近期电视剧《繁花》热映,又令许多旅游自媒体大肆宣扬上海的“法租界”、“日租界”。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尤其是TIKTOK出现以来,种种西方国家高大上的幻象不断被打破,日本质量造假问题频出、德国企业全球行贿、美国种族歧视严重等,也令80、90后一代对西方不再抱有滤镜,如合肥庐江中学学生当场驳斥合肥教育学院的陈宏友教授“读书是为了与外国人的优良基因结合”;今年哈尔滨旅游大热,大部分旅客最后一站都自主选择了参观“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但目前占据思想文艺界占主流的仍然是改革开放后深受全盘西化思想影响的60-70一代,尚沉浸在自我东方化而带来的“国际认同”的名利中不能自拔。

4、去殖化是全球大趋势

去除殖民影响在全球已经是大势所趋。近期,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小组委员会提议对公园进行重新命名,以去除殖民色彩,用本地或国内有建设性贡献的知名人物命名,如李小龙、谢婉雯等。印度在莫迪执政后,在政治、教育等领域去殖民化进程不断加速,2014年莫迪首次在联大发言就不再采用英语,将通往新德里地标建筑印度门的“国王大道”更名为“责任大道”;把孟买的英文由“Bombay”改为“Mumbai”,将加尔各答的英文由“Calcutta”改为 “Kolkata”等,去除了海军军旗的英国圣乔治十字符号,加入了印度海军新式八边形盾牌;2023年印度在G20晚宴中,更以“Bharat婆罗多”代替具有殖民色彩的“India印度”。

新西兰也从2014年开始推动公投,试图更改国旗左上角象征英国殖民的“米字旗”;将新西兰国名变更为“奥特亚罗瓦” Aotearoa(毛利语中意为“长白云之乡” )。2019年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西非访问期间,与科特迪瓦总统瓦塔拉共同宣布西非法郎在2020年更名为“埃科”(Eco)。西非八国也将停止再把半数的外汇储备存放在法国国库。

而在中国,学术界虽然在去殖民化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大多数社会科学研究(包括批判性的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仍旧局限在西方的知识结构当中,按照殖民主义、资本主义和白人至上主义(white supremacism)的逻辑来理解世界,严重削弱了本土民族群体的存在和认知方式的合法性。

而在当前的语境之下,即使是正向反映民族人文内容也有可能遭遇各种指责,如东方演艺集团前身东方歌舞团,一直以来重要的演出内容为第三世界国家的歌曲舞蹈,之前演员化妆成黑人表演,获得非州观众感谢中国人尊重非洲人和非洲文化,而在当下,“涂黑脸”的行为将会面临着文化挪用、种族歧视的严厉指责。

二、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建议如下:

1、改变 “东方”的英语译法。一是建议从媒体开始,改变国内涉及“东方”的英语译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标准》“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日对外译制规范”中,对“东方”的译制,规定必须采用“Dongfang”或中性的“eastern”,并从广播电视和网络,逐步推广到平面媒体和书籍;二是要求国内相关机构,逐步以“Dongfang”取代“oriental”,以消除原有译名的殖民主义意味;三是建议香港和澳门地区,对区内官方机构中含有“东方”的,更改为“Dongfang”或中性的“eastern”。

2、加大殖民主义渗透的研究力度。一是建议加大殖民主义渗透情况的研究力度,对日常生活中殖民主义倾向较为严重的渗透现象,如上海“法租界”、“日租界”等说法进行纠正;二是要求社会科学研究在去殖民化理论的研究方面,必须跳出西方的思维模式,自觉抵制殖民主义、资本主义和白人至上主义(white supremacism)的逻辑从本土群体、从自身的视角出发来展开,学术研究理应充分考虑本土民族的集体思想解放和民族复兴愿望。三是要求学术界在识别和剔除欧美自由民主中混杂的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以及一神教传统和小共同体传统,筛选出普适的现代化经验。再参考这些经验,建构出符合中国文明传统的民主理论和制度。

3、加强抵制殖民主义的教育和宣传。一是建议将每年的5月27日上海解放纪念日设立为“中华反殖民主义纪念日”,以区别于源于印度、每年2月21日的“反殖民主义斗争日”,以确立中国在反殖民主义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规范全国各大城市的殖民时代景点的宣传,禁止以“租界”为卖点进行传播;三是在学校开展反殖民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抵制殖民主义的渗透;四是趁哈尔滨旅游带动的对日本侵华恶行、对殖民主义的空前关注之机,加大对于公众的抵制殖民主义的教育,提高民众自信心、增强国家凝聚力。

4、大力支持去殖民化行动。一是大力支持香港去殖民地色彩,除了香港公园命名外,推动对香港殖民化色彩浓重的建筑和道路的命名本土化;二是大力支持印度等国家去殖民化;通过提升印度的去殖民化的烈化程度,离间印度与英美加澳等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国家的关系;同时利用印度去殖民化的实质为复兴印度教、打压穆斯林之机,离间印度与穆斯林国家之间的关系;三是大力推动东南亚、非洲等国家的去殖化进程,推动这些国家真正走出殖民主义阴影,进而促进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进一步构建“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