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宝山高等职业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议
□宝山区中华职教社副主任 田正军
建设职业教育产业学院作为宝山区一种新型办学形态,正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基本情况
宝山职业教育以“行知职教”品牌建设为统领,呈现出多样化发展、多元化区域经济布局、政行企校协同发展的局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何让职业教育更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亟待破题的时代课题。
二、问题分析
(一)产业学院建设路径不清晰
部分产业学院成立后,仍以简单的校企合作形式存在,其与相关建设方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存在争议,且并未达到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目标。
(二)校企合作内驱力不强
部分产业学院的建设缺乏深入的产学研合作;部分企业与高校之间存在信息差;建设产业学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加上近几年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企业投资更为谨慎,致使校企合作内驱动力不足。
(三)产业学院教学体系薄弱
部分产业学院盲目开设热门专业。其培养的人才类型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匹配度低,引发企业应用型人才缺失等问题。部分院校缺乏优质师资团队、实践资源和设施设备。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宝山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该何去何从?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
三、对策建议
(一)推进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1.构建“政行企校”协同发展机制。依托政策支持、资源保障和区域发展战略,立足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鼓励企业深度参与办学,实现院校精准服务市场,构建“政行企校”四方协同的职业教育新范式。
2.构建产教融合技能人才培育机制。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校企育人课程体系,实现企业工程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3.构建人才培育效益协调发展机制。产业学院建设,承担着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办学职能,要紧扣产业结构转型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增强办学活力和综合实力。
(二)推进多场景人才实训基地
1.建设产学研服务平台。发挥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和企业技术优势,联动宝山区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协同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项目孵化。
2.建设实景化实践基地。深度联动校企合作,形成集实践教学、现代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技能鉴定、社会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打造共建共享共管的实践基地新模式。
3.建设国际人才交流中心。引进全球一流的人才服务机构,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全方位提供创新创业服务,搭建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桥梁。
(三)推进多维度人才培养体系
1.科学谋划专业设置。紧密对接产业链,动态调整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特色专业。
2.科学开发课程体系。通过技能技术团队,输出专业的课程体系,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3.科学打造师资队伍。制定人才兼职聘任制度,搭建双向良性沟通渠道。
产业学院作为校企共建共管的育人平台,对于解决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供需矛盾具有深层意义。宝山应整合校企优质资源,探索产教深度融合新路径,树立职业教育领域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