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专委会】关于举办医药类高职学校,支撑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走出去”的建议
□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上海中华职教社建言献策委员会主任 张晨
建议:尽快推动上海市医药学校申办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支撑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主体人才队伍建设,服务上海加快打造全球生物医药研发经济和产业化高地,助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走出去”。
一、总书记指出:产业发展归根到底要落实到产业工人(技术技能人才)手上。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明确指出“大国工匠是我们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光图纸设计得好不行,最后要落实到焊工手里”“我们要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
二、现实需求:本市生物医药产业从业人员一半以上是产业工人(技术技能人才)。《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发展白皮书(2022年)》数据显示:本市生物医药产业,从业人员超过27万,其中:高职高专学历占比17.1%,高职以下学历占比36.3%,二者合计53.4%。如果再加上部分本科层次从业人员(占比30.9%),生物医药产业从业人员一半甚至六成以上是技术技能人才。从企业招聘计划看,本市生物医药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占45.5%,(研发人员34.3%,其他人员占20.2%)。从生物医药产业细分领域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看,中药最高(占62.1%),医药设备次之(占59.6%),制造业和服务业都占45%。
三、供需矛盾:本市只有一所培养医药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学校,远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目前本市只有唯一一所医药类中等职业学校“上海市医药学校”(上药集团企业办学),自1979年创建以来,承担了上海医药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供给重任。在专科高职人才培养方面,全市只有农林职业技术学院1所公办高职和中侨职业技术大学、震旦职业技术学院、民远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民办高职学校,设置了智能医疗装备技术、医用电子仪器技术、药品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技术等专业,现有在校生规模1005人,远远不能满足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
如前所述,当前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从业人员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研究生15.8%,本科30.9%,专科17.1%,专科以下36.3%),如果不尽快解决生物医药产业职业教育“供给不足”的瓶颈问题,不仅会制约本土化产业人才队伍的发展,也势必会影响到本市生物医药产业“走出去”的产业落地。在2023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期间,有专家表示“中国上市生物医药企业的销售,海外部分占到40%,而上市医疗器械公司海外市场占到50%”。产业要“走出去”,不仅仅是把产品卖出去,还要有医疗、教育、人才布局。
四、对策建议:设立绿色通道,把上海市医药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切实提升本市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级。建议尽快推动上海市医药学校申办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目前,上实集团企业愿意提供位于崇明东滩的234亩教育科研用地,目前亟待市级层面协调,准予学校新型高职申办立项和土地权属划转,使之具有培养专科乃至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资质,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主体人才队伍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服务上海加快打造全球生物医药研发经济和产业化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