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2025职业教育海上对话创享会】胡可一:从江南造船看“远见、自信、激情”如何锻造行业领跑者——解码中国船舶业的崛起

发布时间: 2025-05-22

“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是培养工人,更是培育工匠精神。”5月18日,由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2025职业教育海上对话创享会上,上海市政府参事、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委主任胡可一,用40多年前在中华职业补习学校学习英语的经历开场,讲述中国造船业从“跟跑”到“领跑”的密码——创新与职业教育的共生之道。以下是他的主要观点:

 

创新:破解“傻大黑粗”行业的突围密钥

“造船是脏、累、差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胡可一摇头:“错了!这里藏着最需要工匠精神的尖端领域。”他以江南造船为例,揭秘中国船舶业如何以远见、自信与激情通过创新突破国际技术壁垒:

远见:2007年,当中国造船业在聚焦三大主建船型时,江南造船瞄准全冷式液化气船型研发,从“跟跑”到“领跑”,如今已交付全球10艘B型舱乙烷运输船,技术水平超越韩国船企;

自信:2017年,CMA CGM达飞海运集团在江南订造了全球首制23000TEU双燃料集装箱船。今年二月,“美国301法规”即将发布,达飞海运集团仍坚持合作将12艘新船订单交给江南;

激情:当年法国GT公司团队曾仅剩5个“火枪手”坚守薄膜舱研发,最终获得成功。去年,江南团队也以同样的创新激情实现了中国首艘MK-Ⅲ薄膜型LNG船的交付。

“创新不是冲动,而是基于Well Proven(经验证的安全可靠)的持续迭代。”胡可一强调,造船业创新需群体协作,“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创新热情,才是江南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职教:锻造“高原型”工匠的熔炉

“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是培养工人,更是培育工匠精神。”胡可一回忆,40多年前他在中华职业补习学校学习英语时,职教社老师告诫说,语言学习“没有创造只有模仿”——如今这句话有了新解:在中国制造步入世界前列的今天,职业教育的转型,需从技能培训升级为创新基因的植入。

历史的传承:江南技校自上世纪50年代初创立,从培训工人到打造工匠,再到船厂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现实的挑战:造船业的主体是80%的技术工人,数智化和去碳化转型需要“具有高峰高度的高原型”团队——既有顶尖博士,更有掌握数字建模、低碳技术的“高海拔”技能人才;

未来的方向:江南正与高校跨界合作,通过班组长培训、国际认证课程,打造“金字塔型”人才梯队,支撑数智化和去碳化转型的未来需求。

启示:创新与职教的“双向奔赴”

胡可一用一组对比引发思考:

图书馆沉睡的日本80年代的详尽资料vs今日中国的“电子化”的知识快闪:在日趋频繁的技术迭代中,如何平衡基于经验沉稳与颠覆性探索激情?

50年前法国工匠坚守vs当代科研“急于求成”: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培养“耐得住寂寞”的匠人。

“创新不是结题,而是应用。”他呼吁,职业教育需打破“流水线思维”,让技工从“操作者”成长为“创新者”——正如江南技校走出的工匠,既能承担薄膜舱的不锈钢焊接“绣花”,也能参与B型舱自主创新研发。

胡可一指出,创新是远见者的游戏,自信者的战场,坚守者的勋章。从“哑巴英语”到国际谈判,从仿制图纸到自主标准,中国制造的突围,始于职教沃土,成于创新深耕。当江南造船的龙门吊吊装起“大国重器”时,它吊起的不仅是钢结构,更是一个国家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