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华职业教育上海论坛】褚君浩:智能时代背景下的职业教育
“从信息化时代向智能化时代迈进,在这段时间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5月19日,在2024中华职业教育上海论坛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褚君浩作了题为《智能时代背景下的职业教育》的主题演讲。以下是他的主要观点:
智能时代的特征和趋势
褚君浩表示,人类经历过四次工业革命:第一次是机械化革命,第二次是电气化革命,第三次是信息化革命:第四次是智能化革命。智能时代的五大特征分别为智能化分布式能源系统、智能化复杂体系、智能化制造技术、智能化诊断技术和脑机接口。
智能化革命来源于科学与技术的交叉推动与紧密结合,这些成果源于杰出科学家与技能工匠的创造性劳动,智能化的核心在于智能制造,源于在规律发现、掌握、运用基础上的技术提升和应用,其中创新思维与技术工艺尤为重要。因而他认为,“从信息化时代向智能化时代迈进,在这段时间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
科技创新与技术人才
褚君浩举“风云”气象系列卫星、天问一号探测器为例,指出当前红外探测器、红外技术、人工智能,智慧地球等都属于智能化系统。所有这些智能制造技术都与创新思维、大国工匠、技术发展息息相关。不仅要有科学技术,还要有技术、工艺来执行。器件结构的设计、材料制备都需要技术人员的操作,材料表征、器件制备需要一流的工匠人才的执行。
他认为,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科学技术的前沿问题,实现科技创新,特别需要技术支撑。而这离不开职业教育来培养科技创新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水平工匠人才。
提升职业教育水平
褚君浩表示,作为上海中华职教社的一员和曾经的中学老师,他参与过编写许多高中通用技术教材,对职业教育有一定的了解和实践经验。他对如何提升职业教育水平,有四点体会分享:
第一是培养科学素养。其中包括技术运用能力、多方位思维能力、提问质疑能力、想象思考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是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特别是要有好奇心,这个好奇心不仅仅是科学家需要,工匠也需要。
第二是树立工匠精神。要将科技创新和工匠精神结合起来,在科技流程和整个技术工程应用过程中,技术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古人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庄子说,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做到极致,要转到背后的道。
第三是融合STEM理念。S是科学、T是技术、E是工程、M是数学,先是发现规律,发现规律后提升技术水平,提升技术水平再到工程里实践。整个过程里要有定量化、数量化的思维。不仅科学家需要这个理念,职业教育也需要这样的理念。
第四是汲取国际先进经验。我国科技人才辈出,但在原创成果和专利转化方面仍显不足。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非常重要的关键因素,要更加紧密联系实际,抓住最新技术动态,紧跟理论研究前沿,紧贴市场就业需求,培养出更多杰出人才和能工巧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