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生命中那一抹最靓丽的绿
□ 程春红
本人扎根中等职业教育29年来,潜心教学和实践研究,秉承黄炎培先生“手脑并用”的职业教育理念,坚持“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教学原则,逐步形成了“任务引领、产教融合、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学思想。2017年,荣获了首届上海市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理论研究奖,2018年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这些奖项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也滋生很多感慨,回顾1990年踏上工作岗位以来,伴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兴衰,曾经的我虽然挣扎过,但最终还是潜下心来扎根职教,凭着执着的信念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辛勤耕耘,伴随着新中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共同成长。
中等职业教育曾经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其他教育类型不可替代的贡献。可是,因为“普高热”的冲击,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教育质量都出现了显著的滑坡。曾经招收的是中考中的优胜者,突然沦为中考失利者的无奈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开始遭受质疑,甚至有些业内人士也开始迷茫了,有些同行开始跳槽转行,离开职业教育。纷乱过后,我静下心来,清晰的认识到:社会是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是多元化的,产业进程不是齐步走的,所以,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化和多层次的。于是,我坚信中等职业教育的困顿是暂时的,一定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心静下来后我开始充电,就报考了同济大学机械制造及其一体化专业的研究生,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3年的研究生求学经历,给了我全新的职业教育课程观、教育观和现代制造技术及其品质管理理念。随着国家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一以贯之的多次重申“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更加合理,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学校开始致力于专业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多年的积累和充电有了用武之地,如鱼得水,通过潜心教学和实践研究,在学校数控专业人才培养“跟单”模式改革、专业建设、学习领域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2019年晋升为上海市首批中等职业教育正高级讲师。
2019年4月4日,我参加了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会议。会上,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加快培育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孙春兰副总理指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会后,我备受鼓舞,内心澎湃,如何让中等职业教育及其毕业生,享受到与普通教育及其毕业生同等的人生出彩的机会呢?这需要我们中等职业教育同行凝聚共识,汇成合力,共同迎接挑战。
当前,我正在领衔建设一个市级项目“在线开发课程建设”。青浦区正在启动第六届名优教师培养工程,推出了教师发展的三个计划“领航计划、拔尖计划和种子计划”。这是青浦区名优教师梯级培养机制,“拔尖计划”旨在携手职业教育的精英骨干,创新发展,携手共进,开启教师专业高端发展。我觉得可以借助“拔尖计划”和市级项目的丰富资源,携手我区职教精英,聚焦当前信息化教学改革热点和中等职业教育共同问题,一起开展数字化环境下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推进互联网时代教学流程和学习方式的改变。通过立足岗位,创新育人,让中等职业教育及其毕业生,享受人生出彩的机会,同时开启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高端发展,催生拔尖人才。初步设想如下:
一是以项目为载体明确研究内容。我们可以聚焦当前的热点——数字化环境下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问题。以市级项目引领,立足校本岗位,挖掘研究方向和攻关项目,开展实践研究,携手开启职业生涯高端发展。
二是以目标为导向促进专业发展。通过制定岗位培养计划和个人发展计划,细化目标,有效落实。比如:在项目研究中,伙伴们依据自身特点塑造教学风格,设计和制作微课至少一节,并围绕这节微课开设信息化教学改革公开课,撰写课后反思教学案例;最后凝练教育思想,发表论文等。小目标实现了,大目标还会远吗?
三是以活动为路径协同落实发展目标。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开拓眼界,采撷他山之石;搭建校企合作活动平台,深度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信息技术企业的专业力量;开展定期研讨,分享经验和智慧,优化和再造基于多媒体资源和互联网的教学流程。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推广项目研究成果,发挥伙伴们的示范引领作用,催生拔尖人才。
平凡但绝不平庸,是上海工商信息学校倡导的青藤精神,也是我的座右铭。中等职业教育及其学生们,还有我们每一位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同仁们,就像一株株随处可见的青藤植物,极其平凡,也极尽努力地绽放生命中那一抹最靓丽的绿。我们和新中国一起成长,我们很平凡,但是我们绝不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