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中国报刊史填补一项空白
□ 季渺海
正如一首歌里唱道: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每当我想起,我专职从事行业新闻工作的经历,我就不得不感叹:因我赶上了祖国改革开放的好年代,所以,我才能创办一份《轻工机械报》,为中国报刊史填补了一项空白。
那是难忘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粉碎“四人帮”之后。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了,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那时我在上海市机电一局轻工业机械公司党委办公室,主要从事《轻机简报》编辑和党委秘书工作。从1979年开始,我就改变工作作风,经常走出机关大门,下基层服务。而且找机会跟随公司销售部门的小分队,每年几次出差,走访外地用户,收集市场信息资料,及时编写信息简报,供领导层决策参考。1980年,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根据汪道涵指示,着手编纂《上海经济区发展概况》一书。编辑部发函聘请我担任该书的通讯编辑,负责公司系统60多家工厂和公司本部企业概况的撰写。接着,我又参加了《上海经济》(1949至1981年卷)的编纂。1982年,我加入了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开始担任上海市印刷技术协会副秘书长,并先后兼任协会会刊《上海印刷月报》记者、编辑和副总编辑。1983年夏季开始,我被借调到北京国家轻工业部参加编写《当代中国的轻工业》一书。其中《当代中国的轻工业机械》一章2万多字由我执笔编写。 同时,我在借调到轻工业部的8个多月时间里,了解到国家有关经济政策的一些重要变化。例如,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了,政府部门就开始着手给企业放权,逐步开放市场。我敏感地察觉到,此时,经济信息工作显得特别重要,有必要创办一份行业报刊,在政府与企业之间、行业内企业之间、本行业与前后方行业之间建立起一座信息桥梁,以便上下左右进行信息沟通。
之前,我在进行行业调查时就知道,轻工机械行业是一个比较分散的行业,单说上海地区,就主要分为机电、轻工、二轻、船泊、农机等市属系统及郊县乡镇等地方工业条块。在借调轻工业部初期,我又去沈阳、大连、西安、武汉、杭州、南京等地进行了行业调查,积累了许多的行业信息与资料。同时发现全国轻工机械行业只有杭州轻工业研究所办了一份内刊《轻工机械》杂志,缺少一份公开发行的报纸。以上工作经历及背景,为我创办《轻工机械报》打下了基础,为专职从事行业新闻工作准备了一些条件。1984年春,在北京国家轻工业部编书工作结束后,我回到上海就着手策划办报事宜。经向上海市出版局和市科委等部门咨询,根据当时条件,只能先创办内部发行的报纸。于是,从上海市轻工业机械公司、市机电一局到市经委三级,逐级敲图章,然后向上海市科委正式提交申请报告拟创办《轻工机械报》。通过在市科委书面备案,经批准,同意我作为总编辑代表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至此完成了所有申办手续。1985年8月15日,中国报刊史上一份全新的《轻工机械报》终于在上海诞生。她的诞生,填补了我国报刊品种的一项空白,这就是她创刊成功的意义。
《轻工机械报》后来由四开四版月报,逐步发展为半月报、旬报、周报,并由內部发行发展到经国家报刊总署正式批准向全国公开发行,和《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报纸一样拥有公开出版发行权利。而且,《轻工机械报》的服务范围后来也相应发展了。在轻工业部系统成立中国轻工机械协会之后,报纸立即成为协会的会刊。即由原来上海轻工机械行业创办的一份地方性行业报纸,演变成为由国家轻工业部主管的,由中国轻工机械协会与上海轻工机械行业合办的一份全国性行业协会会刊。她除了面向全国各地轻工机械行业以外,还按照国家轻工业部主管范围,兼顾全国轻工模具、衡器等行业及前方轻工行业。谁会想到,创办这样一份全国公开发行的部管报纸,当初我竟然没有用国家和公司的一分钱,一开始就通过市场运作,自筹资金,用客户预支的800元广告费做开办费,支付了第一期报纸的印刷费用,也就是1985年7月15日出版的、在上海青年报印刷厂排版印刷2000份《轻工机械报》“试刊号”的总费用。
经过几年奋斗,《轻工机械报》不仅参加了中国轻工业新闻工作者协会,而且被推举为常务理事单位。我不但被选为协会副秘书长、学术部长、华东片负责人,还被连续评为1988至1997年度全国轻工业系统优秀新闻工作者,报社也荣获两届全国轻工业系统新闻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轻工机械报》于1985年8月15日创刊,至1998年12月30日因上海市第一批压缩8家专业报纸而停刊,她在世生存了整整13年,为宣传报道我国轻工机械行业的改革与发展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想,如果不是欣逢改革开放年代,如果不是因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那么,我是绝对没有亲手创办一份报纸的幸运机遇的。因此,说到底,这个机遇和荣誉是国家给我的,是时代给我的。我个人作为《轻工机械报》的创始人和总编辑,只是在适当的时候,顺应形势,做对了一件适当的事情,一件终身引以自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