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才俊英名扬 奋斗不息兴华夏
□ 黄玉璟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也是上海解放70周年。抚今追昔,饮水思源,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人民解放而英勇献身的先烈。这其中让我们难忘的有中华职业学校(下简称“中华职校”)43届高级商科毕业生周宝训和中华职校渝校会计职业训练班毕业生江竹筠。1949年5月7日,周宝训和李白、秦鸿钧、张困斋、吕飞巡、黄秉乾、严庚初、焦伯荣、杨竹泉、郑伟(郑显芝)、朱聚生、张根思等12人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于浦东杨思镇外的戚家庙。解放后他们被共称为“戚家庙12烈士”。其中李白烈士就是电影、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主人公的人物原型。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等31位革命者英勇就义。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他们牺牲70周年。令人痛心的是,他们就牺牲在黎明破晓之前。
百年中华,弦歌不辍。中华职校是由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等先贤于1918年仲夏在上海亲手创办的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史上第一所现代意义的中等职校,它不仅是一所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最富有试验性的学校”,而且是一所有光荣革命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学校。
中华职校曾留下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著名历史人物的足迹,如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李大钊曾七次到上海,为传播共产主义思想,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做出重要贡献。1922年9月3日,李大钊应邀到中华职校发表关于青年问题的演讲,号召青年团结起来,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梁启超、沈雁冰、冯玉祥、杜重远等人也为中华职校师生演讲过。
从五四运动到五卅运动,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在重大历史关头,中华职校师生总是砥砺奋进在时代前列,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谱写了一曲曲金声玉振的黄钟大吕,写下了一首首经受血与火洗礼的人生赞歌。
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5月7日,上海各界人民2万余人集会上海公共体育场,声援五四运动。黄炎培主持大会,中华职校和南洋公学、复旦大学、大同学院、民立中学等40余所学校学生参加。
1919年9月18日,中华职教社与上海留法勤工俭学会在中华职校开设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科,学员中有张闻天等。1920年4月预备科结业,其中26名毕业学生于5月赴法国读书。黄炎培参加送留法学生的集会并演讲。留法勤工俭学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产生了重大影响。
1923年学校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支部,1923级机械科四川籍学生黄仁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第二区统一战线工作。1924年8月,黄仁考入当时有“武有黄埔(军校),文有上大”盛誉的红色学府上海大学社会学系。1924年10月10日,黄仁参加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及各团体在河南北路天后宫召开的国庆纪念大会,被国民党右派殴打重伤致死,年仅20岁,成为中华职校学生中第一位革命烈士,上海最早牺牲的中国共产党员。中国作协副主席、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的新著《革命者》一共呈现了300位革命者的形象,而其中的第一位就是黄仁。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中华职校多次参加罢课和全市集会,发起成立上海各校教职员联合会和上海教职员救国同志会。
1939年学校建立了中共党支部,从此,职校地下党组织绵延不绝,直至1949年上海解放。学校是当时上海南市区学生运动的“民主堡垒”。著名军史学家刘统新著《战上海》在《上海人民欢庆解放》和《顾准主持上海税务工作》等几处写到了中华职校。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9月2日14年抗战时期,中华职校师生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抗日活动。1948年《中华职业学校三十周年纪念刊》说:“抗战时本校毕业生为国宣劳者不胜枚举,而因之殉难者不乏其人。”
1939年夏,为了打通战时西南交通大动脉,急需修建滇缅公路、滇缅铁路和机场等,两路路局秘密派人来中华职校招聘技术人员。学校39、40、41三届毕业生共约40余人赴滇参加滇缅公路、铁路和机场建设。
从建校到五十年代,中华职校培养了机械、建筑、金融、财贸、商业、化工、石油等行业的9000余名人才,在各领域、各岗位崇德尚技、德艺双馨、无私奉献、报效国家,被誉为“中华牌”。革命英豪、科技才俊、两院院士、外交精英、文化名人、教育大家、劳动模范、行业翘楚、专家权威等杰出校友不胜枚举,他们中有:
革命先烈邹韬奋、黄仁、孙福元、周宝训、江竹筠、彭立人等。
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张闻天,广东省原省长朱森林,中国原驻希腊大使祝幼琬,上海原常务副市长朱宗葆,上海市府原副秘书长施惠群,上海市外办原主任徐兆春等。
新文化出版家徐伯昕,思想家、经济学家、会计学家顾准,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陈述,著名画家孔柏基,著名乒乓球运动员、教练傅其芳,科技出版事业家贺崇寅,著名建筑师王滨等。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建筑材料专家黄大能,中科院院士、物理学家王世绩,中科院院士、材料科学家邹世昌,工程院院士、石油矿业机械专家顾心怿,档案学开拓者、档案学家陈兆祦,民办高等职教开拓者、原北京城市学院院长傅正泰,中国纺织专业教育奠基人张文赓等。
1951年至1954年,学校受国家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委托,办了三届高级石油机械科,毕业生370多人,成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黄埔军校”。其中有37人成为局级以上干部,有10人享受政府津贴和获国家级奖励。
2005年中宣部和中央各大媒体推出的《永远的丰碑》,介绍了张闻天、华罗庚、江竹筠等三位中华职校校友。2009年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宣部、中组部、统战部等11个部门联合开展的“双百人物评选”中,校友邹韬奋、江竹筠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校友华罗庚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新华社在中央和全国各大媒体发布的《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介绍了邹韬奋、江竹筠等校友。
1986年9月6日,乘着改革开放的春潮,在海内外校友的强烈呼吁下,在中华职教社和上海市、原卢湾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华职校易址复校,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与发展,形成了“金的人格”、“铁的纪律”、“美的形象”和“强的技能”等育人特色。职教发展逢盛世,雏凤清声竞风采。复校33年来培养的学生遍布商务、旅游、餐饮、航空服务、信息技术、动漫制作、艺术设计、建筑、轨道交通等众多行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如当代中国动画领军人物、上海今日动画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艺术总监、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动画学院副院长张天晓,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市职工职业道德十佳标兵郭强,东航优秀乘务长、服务明星、电影“紧急迫降”人物原型舒晔,青年影视歌三栖演员陈龙、上海市“状元杯”中青年烹饪大赛精英张赓,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企业网搭建与应用赛项一等奖、上海市中等职校技能标兵吕善华,上海市青少年高尔夫球锦标赛第一名周赐麟,等等。
成立于1926年的中华职校校友会与中华职校相伴同行,风雨同舟。校友会把学校的基因密码保存了下来,通过校友学长们的言传身教、撰文叙事使得一度丢失的记忆找寻了回来,学校的历史得以续写,学校的荣光得以传扬,学校的文脉得以延续,学校的精神得以光大。使得复校后的中华职校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虽时代洪流滚滚向前,然中华师生不忘先贤办学初心,牢记学校谆谆教诲:爱国奉献、服务社会、双手万能、手脑并用、敬业乐群、艰苦奋斗。校友会见证了学校的肇始发端、筚路蓝缕,见证了先贤的上下求索、矢志不渝,也见证了一批又一批中华学子的成长、成人、成才和成功。是校友会把校友们凝聚在一起,联情联谊,使青春时光永驻;是校友们始终心系母校,关心、支持、帮助母校的发展,使母校历经百年洗礼而青春不老,愈加活力勃发,依然矫健地走在现代职业教育的前列,践行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培养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和校友会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成为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校友的力量,成为母校建设发展的坚强基石。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许多校友在耄耋之年,依然青松不老,枫叶如丹,为国家为人民做出新的贡献。如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九秩高龄还创作并主演了《青海湖畔》,唱响银幕内外的青春之歌。两次荣获抗战胜利纪念章的原新四军参谋韩祥林撰写并自费编印了多本回忆录,清晰回忆他的戎马生涯和公安保卫、高校领导等激情岁月。民办高等职教的开拓者傅正泰不断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殚精竭虑,献计献策。院士邹世昌出任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为攻克集成电路核心技术、制造中国“芯”而不遗余力。院士顾心怿1957年从祁连山下玉门油田转战山东胜利油田,在荒凉的盐碱滩上建起了美丽的东营市, 60多年来一直在胜利油田钻井工艺研究院工作。他们始终对中华职校感怀于心,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母校的建设发展。
许多校友在回顾自己成长的历程时,都说难忘在中华职校求学的经历。众多校友撰文回忆母校给自己“学以致用”的教育终身受益。秦怡说中华职校教导她懂得爱国报国;华罗庚说自己的“骨干得之于学校的艰苦精神,血肉得之于清华图书馆”;祝幼琬说:“虽然没能在工作岗位上用上所学的专业,但是,在学校里学到的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为社会服务的基本素质,对我的一生产生着积极重要的作用。”黄大能总结中华职校有三大优良传统:第一,双手万能、手脑并用、敬业乐群;第二,艰苦朴素;第三,爱国主义。
一所中等职校能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人才,并且无论他们在离开母校多久,事业做得多大,阅历多丰富,始终对年少时就读的中华职校感怀于心,这对今天中华职校是极大的鼓舞与鞭策,也需要我们好好深思和研究。
“造就学生者为学校,而造就学校者则其学生也”。历届校友在革命年代和建设时期的足迹旅痕、重要贡献和人生感悟,是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是学校历史的见证,是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弘扬光大的学校文化和学校精神的无形资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教材和宝贵财富。
值此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华职校的世纪风华、流金岁月,历届校友的爱国情怀、人生理想、献身品质、高尚精神,依然萦绕在我们的心中,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基因,书写新时代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