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职校一日,胜读十年


  张高炜

新中国建立70周年之际,回眸我的成长,对中华职业教育社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加入中华职教社,成为一名自豪的“职教人”,屈指三十余载。波澜壮阔的百年社史时时教我牢记使命:振兴职教,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平统一。

我的母校上海市比乐中学,是一所由著名爱国人士、教育先驱亲手创建的,堪称与中华职业教育社同师同宗、一脉相承、血液里流淌着创建者同样办学基因的“姊妹校”。我的入社推荐人为时任上海市比乐中学校长,后升任卢湾区教育局局长,兼区中华职教社负责人的张丞。我是恢复高考后上海师范大学毕业的“老三届”。因“文革”中“历史清白”,为人本分,做事认真,尚未毕业,早早被曾教过自己课的张丞先生相中“预订”,召回母校执教。一次家访中,张丞先生亲临寒舍,嘘寒问暖,促膝谈心,倾听诉求。他爱才惜才,不仅热情鼓励我发挥特长,人尽其才,还为使我的普教工作如虎添翼“更上一层楼”,积极建议我加入中华职教社,从中汲取在一般普通中学无法“觅”到的营养。他意味深长地说:重点中学的学生起点高,出类拔萃是理所当然的;假如你能把职校的学生教好了,那才叫真本事啊。一番大爱无痕、用心良苦的“激将法”,使我心潮澎湃,踌躇满志,并在而后的教育生涯中,时时处处注意向“姊妹校”中的“大姐大”中华职教社学习取经。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师长手把手的传帮带下,我,一个初出茅庐的教坛新兵,终于脱颖而出,崭露头角,屡获殊荣。后来因工作需要,被跨区调入上海市重点的格致中学。

我虽未在中华职教社正式工作过,然有幸退休之后,应邀在同样有着中华职教社血统的著名的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发挥余热,亲身感受其特有的魅力,获益匪浅。

说实话,当时受聘职校,还真顾虑重重,生怕万一“翻船”,晚节不保、“遗臭万年”啊。因为是去帮忙救场的,所以起先我是抱着一团和气作客的心态。然而面对课堂纪律涣散,学习氛围稀缺的严峻局面,我心急如焚,进退两难,纠结万分:到底是管还是不管?今天的孩子,都是每家每户的“小皇帝”“小公主”,自出生就三代六口围着转,习惯了对长辈呼来喝去,而长辈还一副受宠若惊、俯首帖耳、心甘情愿“很受用”的模样。这样的孩子,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咋地、有这样那样自卑感的学生,面对老师的批评,能接受吗?“教不严,师之惰”。当我慢慢地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过往,当我明白了他们“不爱学习、没有规矩”并非他们的错时,我的心不再责备。我接纳他们的过去,发自内心地去关心他们,尽心尽力地去做好他们人生旅途的“导游”。批评教育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更是一门艺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为人师表的老师,理应抱着“宁可让你恨‘一阵子’,不被你骂‘一辈子’”的宗旨,对犯错误学生进行及时到位的批评教育,使其“悬崖勒马”,免走弯路。于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在激励教育、赏识教育的同时,运用艺术地批评的武器,让自己的批评如三月里的小雨,滋润学生的心田;让每一位被批评的学生真正意识到你是要他“好”,而不是要他“好看”。因为师生之间的真诚沟通,有了共同语言,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至今逢年过节,他们依然念念不忘,或寄来贺卡,或电话问候,甚至抽空登门前来看望。这是一种怎样浓烈的师生之情的享受啊,在一般普通中学老师的眼里,简直是不敢祈盼的奢望!

如果说重点中学的学生多少有点自视清高的话,那么,职校学生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可宝贵的,便是如水之“纯”,似金之“真”。因为与他们朝夕相处,我这个古稀之翁也被日益“同化”而返老还童活力四射,以致老伴时常戏谑道:你啊,总像个长不大的“小青年”哦。

切莫以为,职校学生表面看似不死不活、不知不觉,殊不知,他们其实个个生龙活虎、灵气十足,无论是令人刮目相看的专业创意,还是啧啧称奇的才艺展示,就看你是否全身心地真情投入地去启发他们,引导他们。一旦找到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创新思维的火花被激活,他们的聪明才智便如火山爆发,绝对令你目瞪口呆万万看不懂。

我教的是即将毕业的两个美术特长班。因为我从小也酷爱绘画,如今知音相逢格外投缘。我未拜过先生,受过专门训练,所以,在这些美术专业学生面前,我只是一名皮毛不懂的小学生。我翻出五十多年前“文革”时临摹的中国美院的一套毛主席的系列油画,和近年习作徐悲鸿的国画奔马,恳请同学们实话实说,点评指教。看得出,做惯了学生从未做过老师的同学,似乎有点出乎意料。我放下身段虚心求教的真诚,打动了大家,师生之间的距离无形之中一下子被拉近。连一些平时总当“听客”、从不发言者,也争先恐后积极参与。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一位以前上课吊儿郎当的学生,看了我的画,听了我当时无师指点如何刻苦自学的故事后,深有感触地说,那时的老师和我们同龄,条件远不如我们,却那么努力,现在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勤奋学习呢?就是这位最调皮捣蛋、最不爱读书的学生,经过刻苦奋斗,终于在而后的三校生高考中,一举如愿以偿,成为当时的一匹令人刮目相看、“爆冷门”的大“黑马”。而原先被担忧拖班级后腿,分流后又没人要的学生,也卧薪尝胆,积极进取,急起直追,用实际行动各自抒写了一份出色的答卷:有的在上海市“星光计划”技能大赛中夺魁,有的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的“绝活”,被用人单位一抢而空……我们的职校毕业生在被称为“最难就业季”的“寒冬”,竟然奇迹般地展现出惊人的“耐寒”能力,创造出灿烂的春天!

职校一日,胜读十年。感恩中华职校,是你,教我懂得了教育的真谛;是你,彻底纠正了我之前的教育观、人才观。谁说高考是成才的唯一之路,而职校是不上台面的“另类”?谁说大学生才是人才,而职校生只是人力?能让“玉兔登月”、“蛟龙入海”、高铁飞驰的,是人才,能让马桶不漏水、屋面不开裂、桃核上雕唐诗的,同样也是人才!普教与职教好比一个人的两条腿,唯有协调发展,我们的教育方能走得更快更远更好。

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展望建国70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有百年底蕴的中华职教社这样的教育中流砥柱作坚强后盾,抓住“培养大国工匠精神”的历史契机,“只争朝夕”,脚踏实地,努力拼搏,我们离中国梦的实现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