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上海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报告

一、上海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一)中等职业教育

(二)高等职业教育

 

(三)职业技能培训

二、上海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就与经验

(一)扎实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打造特色育人新格局

(二)对接上海产业发展需求,专业与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发展

(三)“引育用管”并举,推动“双师”建设体系化

(四)强化课程教材建设,夯实人才培养根基

(五)对外合作交流基础扎实,国际化发展路径清晰

三、统筹“三教”推进“三融”,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一)贯彻职普融通新理念,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二)践行产教融合新模式,构建校企深度合作有效机制

(三)探索科教融汇新路径,提升职教科技服务产业水平

四、落实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内涵建设与外延拓展并举,推进职业本科院校建设

(二)适应新型产业体系发展需要,推动高水平职业院校发展

(三)发挥长学制人才培养优势,探索新型高职院校建设改革

(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中国特色学徒制试点工作

(五)扎实推进《职业教育法》落地,破解职教高质量发展“瓶颈”

五、面向“四新”优化专业设置,培养新型职业人才

(一)制定并开展政策文件评估,科学引领职教专业改革发展

(二)深化专业建设与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技术技能人才质量

(三)深化专业与产业协同发展,创新职业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四)着眼多主体的综合施策,实现院校专业设置的持续优化

六、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技术赋能人才培养质量

(一)发挥数字化平台功用,解决职业教育教学问题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线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三)搭建论坛交流平台,营建教育数字化改革环境

(四)重视网络安全防护,保障教育数字化平稳转型

 

第二部分  上海职业教育专题研究

一、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三教统筹”

(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二)教育体系发展阶段性的重要表现

(三)推动协调发展与协同创新的若干思考

二、统筹三教协同创新的阻碍与对策之理论分析

(一)一般系统结构理论的核心观点

(二)三教之间的关系类型及主要问题

(三)统筹三教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三、统筹三教发展的政策演变、现实动力与未来建议

(一)统筹三教发展的政策演变脉络

(二)新时期统筹三教协同创新的现实动力

(三)统筹三教协同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未来统筹三教协同创新的若干建议

四、借鉴德国统筹协调机制探索三教协同创新之路

(一)对德国三类教育关系的简要辨析

(二)德国统筹三类教育协调发展的机制分析

(三)关于我国统筹三教协同创新的发展路径思考

五、高质量教育体系视角下上海三教统筹协调发展的现状与建议

(一)政策要求与现实需求

(二)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

(三)针对上海的对策建议

六、从新《职教法》看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

(一)我国《职教法》一脉相承的立法精髓

(二)对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

(三)依法统筹推进职普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

七、链接:大职教视野下的高质量发展——访《中华职业教育发展评价报告》编委会执行副主任马树超

 

第三部分  上海职业教育案例分析

一、 课程思政篇

1、英语口语教学中课程思政实践案例(高永亭)

2、中职生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茅智勤 焦中琳)

3、推进思政一体化  共筑育人同心圆(唐佑铭 黄秀群)

4、中高职贯通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课程思政”一体化实施路径研究(张志华  冯晓晖  黄敏)

5、融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中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 (沈旖芸)

6、视听融合 以听促说 中职英语课程思政实践探索(龚艳娜)

二、艺术熏陶篇

7、戏曲人物造型教学中创新运用中国特色色彩元素研究(倪萌)

8、浅论中职戏曲艺术教育(刘凯)

9、艺术高校民族班表演教学的现代性与民族性融合探究——以上海戏剧学院藏班表演教学为例(杨佳)

三、教学改革篇

10、新课标下中职语文小说单元教学案例研究  (杨哲)

11、学科核心素养视阈下中职历史课模块化教学探微——以《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1.9—1.14”学习专题为例(冯志军)

12、优化情境创设,激发探究活力——以《1+X物流初级技能》课程为例(万贵银,徐士芳)

13、基于教学过程对接工作流程的中职商务英语教学实践探究 上海科技管理学校(马晓倩)

14、中职语文教学与德育融合的路径探析(杨伟悦)

四、 内涵建设篇

15、企业沙盘在中职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卞玥)

16、元宇宙关键技术在智能新能源汽车技术教学应用的设想(朱列)

17、微信学习平台在中职汽车机械常识课程中的建设与运用研究(唐晔)

18、中职校体系化资源超市系统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武文彪)

19、深化校企多方合作 推进贯通协同育人(李爱生)

五、对口支援篇

20、沟通从“心”开始 育人方显实效——以上海现代化工职业学院云南班学生为例(罗茜)

21、浅谈“三扶”视角下的学生教育管理(唐辰炜)

22、在沪云南中职学生教育管理的初探与实践 (薛飞)

23、非沪籍中职生“三阶递进式”创业教育实践(熊红菊,薛志雄)

24、以“1+X”证书试点驱动计算机专业群课程改革(李妮)

六、职教发展篇

25、“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院校外语课程体系构建初探(杨红)

26、协同“老字号”企业出海 共筑商科丝绸之路——“双渠道 四模块 云平台”课程输出模式探索与实践(夏莹  邵元君)

27、澳洲TAFE培训包中资格证书要求的职业能力标准的变迁研究——以运输与物流培训包物流三级资格证书为例(康阅春)

28、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科研管理实践探索(范伟 田晖)

29、中高贯通实训教学“数智化”改革(王萍)

七、评价诊断篇

  30、构顶层,抓亮点,重组织,讲方法——上海市医药学校质量年报编制实践的探讨(李园园 田晖)

31、基于悦测评的对比性持续默读行动研究报告(蔡莉)

32、以诊改为抓手 推进中职思政课程建设—— 以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思政课程建设为例(蒋方平)

33、高职院校科研评价指标的构建研究(陈悦,岳芸竹)

 

第四部分 2022年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事业报告

一、大力推进建言献策、理论探索

(一)建言献策有声有色

(二)职教探索稳步推进

(三)课题研究持续发力

二、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实践

(一)举办职教沙龙,深度聚焦上海职教实践

(二)组织“中华杯”职业技能竞赛

三、大力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一)恢复“中华”牌学校办学

(二)大力开展公益讲座

(三)发放第十批“中华助学金”

四、全面加强自身建设

(一)加强理论武装

(二)加强党史、统战史、社史教育

(三)加强组织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