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简论张謇、黄炎培、陶行知就业观的内涵、特征及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 2012-03-01

□ 马 

张謇、黄炎培、陶行知不仅重视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以及实践场地建设等问题,而且对学生的出路问题即学生学成以后的就业极为关注。这是因为,就业问题不仅事关学生个体的生计生活,而且关乎学校的生存发展,是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

一、张謇、黄炎培、陶行知就业观的主要内涵

张謇、黄炎培、陶行知的就业观,是三人在事关学生毕业出路等问题上的系列看法和主要观点。具体包括:

1、以生计为先,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 

为什么要兴办职业教育呢?张謇、黄炎培、陶行知都曾对此深思熟虑,他们都把首先解决百姓包括求学者的生计问题作为兴办职业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即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和主要目标就是振兴实业、为民谋生。

张謇明确提出:“窃维环球大通,皆以经营国民生计为强国之根本。要其根本之根本在教育。……欲图自存,势已岌岌;舍注重实业教育外,更无急要之计划。”(190-91 张謇认为,职业教育承担着振兴实业的重任,更是解决饭碗问题的谋生教育,“教育以普及为本,普及以生计为先。”(1247“没有饭吃的人要使他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人使他能够逐渐提高。”(2251-252 黄炎培进一步指出:“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夫职业教育之目的,一方为人计,曰以供青年谋生之所急也;一方又为事计,曰以供社会分业之所需也。然则今时之社会,所需者何业?某地之社会,所需者何业?必一一加以调查,然后立一校,无不当其位置;设一科,无不给其要求;而所养人才,自无见弃之患。”(353-55职业教育的立校目标在这里已经清晰分明,即社会职业岗位所需既是学校的办学方位,也是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自身的发展方向。因此,黄炎培大声疾呼,“以谓方今最重要、最困难之问题,莫生计若,而求根本上解决此问题,舍沟通教育与职业,无所为计。”(356 陶行知则提出:“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生利有两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是。…… 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43陶行知所言生利,即生产之利、生计之利,“能生利之人即能得生活上一部分之幸福;而一衣一食亦自能措置裕如。”(43 职业教育倘若不能解决百姓特别是学生的生计问题,就不能叫做职业教育,至少是迷失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

2、以就业为本,是职业教育的重大任务

职业教育既然是谋生教育,就必然地为学生的就业创造各种良好条件;而学生如果找不到毕业出路,职业学校的关门打烊也就不可避免。

张謇认为,职业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做到“将来毕业后,为农者必蕲为良农,为工者必蕲为良工,为商者必蕲为良商,以今日联合集会之精神,贯注于永久。”(1201而将学生基本的职业技能和素质锻造好了,学生才能为社会所需,也就不必担心就业问题。因此,张謇指出:“诸生所学,当患应用之不敷,毋患时世之不用。但用人必择其优,庶几任事而事治,划策而利害得,不致有敷衍溺职之弊。诸生将来之地位,必不能无差异,然亦在诸生自为之耳。如道德优美,学术纯粹者,又何患乎莫之用哉!”(1109-110 职业学校的职责就在于培养道德优美、技术纯粹的合格毕业生。黄炎培一针见血地指出:“办职业学校最大的难关,就是学生出路。无论学校办的那么好,要是第一班毕业生没有出路,以后招生就困难了。万一第二班再没有出路,从此没有人上门了。”(3155 而解决问题的良策莫过于奉行“大职业教育主义”,“总须使学生毕业后,确是供给厂家所需要,兼须使厂家心里认清立校的本旨,看学校和自己的学校一样,然后毕业生的出路可以无有问题。”(3186  陶行知则提出,一个完整的人必须具备“三种要素”,即健康的身体、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会的报酬。”(5290 而生利的前提条件是职业技能、才干和职业兴趣,这些都离不开学校的培育,“我以为择业时要根据个人的才干和兴趣。做事要有快乐,所以我们要根据个人的兴趣来择业。但是我们若要做事成功,我们必要有那样的才干。我曾做了一首白话诗,说人要有独立的职业: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汉。”(5290

3、以服务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宗旨

职业教育本身就是服务于社会需要而产生的,而职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无疑应以服务社会为己任,而不只是为了个人的生计。

张謇对职校学生提出必须效力于社会,而效力于社会又需良好的德行和学识。“鉴于此,故欲效力于社会,当求为人所敬爱,毋至为人所畏忌。勉循职分,保全信用,行之以谨,持之以恒,自得社会之欢迎。否则终于为人畏忌耳,尚何效力之足云!…… 力求良好成绩为立身之基,将来造就,自无止境。…… 任重致远,必增益其学识经验,方可有成。”(1151在校期间学生如果不能练就效力社会的本领,则影响不仅仅于个人不利,更对社会不利。“诸生苟不勉力学习,不能躬操,不明指导,则于一己人格一家生计,均有莫大影响。……要知此实为诸生将来造就完人计,一我而助人计,且更为更进社会计。”(1179黄炎培更加清晰地指出学生服务社会是职业教育的宗旨所在:“职业教育之旨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359 针对社会上有人提出职业教育就是吃饭教育的问题时,黄炎培坦诚地说道,“就论吃饭问题,亦不可轻视;假使人没有饭吃,恐怕问题会立刻严重的。不过,吃饭二字不能包括职业教育的一切。”(6265在黄炎培看来,职业教育不仅“为己”,而且不可阙如的是“为人”,“有人以为职业教育就是为个人谋生活,这种误会,不可不注意。职业教育所包括的农、工、商、家事等,不仅是个人谋生的,并且是为社会服务的。所以凡是含职业性质的学校,同时须注意使学生知服务的业务,并养成服务的习惯。”(6265 陶行知则认为,“生产虽有事物之不同,然其有利于群则一”,人们所从事的职业虽然千差万别,但为社会、为群众谋利则是统一的路径、相同的原则,因此陶行知对职校师生提出要求:“生产一事一物时,必自审曰:‘吾能生产乎?吾所生产之事物于群有利乎?'教师学生于不知不觉中自具一种利群之精神。”(43 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利群之精神”,从事生产、发展生活,为社会服务。

二、张謇、黄炎培、陶行知就业观的共同特征

张謇、黄炎培、陶行知虽然有着职业教育的不同实践,但就他们的就业观而言,倒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

1、皆以国家民生为初衷

张謇、黄炎培、陶行知之所以重视职业教育及其学生出路问题,是因为他们广阔的视域远在国家和民生,其背景是为了强国富民,而不仅仅在乎自身的毁誉。这是三位职业教育的智者和仁者所具有的初衷。

张謇曾对水利专业的毕业生嘱咐道:“诸生目前当先存一辅助穷弱中国工程进步之心,不应于俸给之多少,加以计较。…… 诸生毕业后,当以办事为目的。果有事,则本廉谨忠实之道以相始终,俾本校益增荣誉。…… 吾国河海工程,处处待治,无论今日尚为完全之国家,切近民生之事业,不能久缓;就令时局更变,更为急切,诸生今后为工程急切之重点,其各自勉自奋,毋自弃。”(1183 毕业生的心胸所系往往在于薪酬之多少,计较劳动与报酬、贡献与获得是否匹配,而较少考虑国家需要与民生所求,这恰恰是影响成长的消极因素之一,也是培养教育中容易忽略的地方,即黄炎培所指出的那样“非真对于职业抱有最高之信仰而来也”,因此,要使学生懂得,“人生必须服务,求学非以自娱。无论受教育至若何高度总以其所学能应用社会、造福人群为贵。”(3115 “果人人能忠于服务,对于当前和未来的艰难险阻,不惟消极的抵抗,并能积极的战胜,在国家和民族生存意义上,直接间接做切实的贡献,这就是‘职业教育该怎么样办'一问题最有力的‘活答案'。”(3200 陶行知则认为,职业教育的题中之义和职责,就是要培养为国家和民生的生利之人,从而实现精神和物质上的和谐富足,职业教育“教与学咸得其宜,则国家造就一生利人物,即得一生利人物之用,将见国无游民,民无废才,群需可济,个性可舒;然后辅以相当分利之法,则富可均而民自足矣。故职业教育之主义在是,职业教育之责任在是。”(48

2、皆以职业道德为首要

张謇、黄炎培、陶行知都把学生的德行和人格养成作为职业教育的首要,必须使劳动者具备良好的素质。职业教育如果舍弃或忽视职业道德教育,也就失去了其“真义”,因为,职业教育并非衣食稻粱之谋。

张謇提出技术人才养成的教育方针的第一条就是,“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高尚之人格。”(1123 他还从民族复兴的高度,强调人格培育、礼教熏染和德行养成,“须是人人成一种有人格人,士轨于士,农轨于农,工轨于工,商轨于商。秦并天上而鲁后亡者何?以有礼教也。有礼教有学问之国,即亡亦必能复兴。”(1190“惟不德无行,为人所不齿,即社会所不容,故德行为重,而艺次之。若中学以上,则为大学分科之备。而大学分科则为社会高等事业人才养成之备,故德行必兼艺而重,而艺尤非德行不行。”(1191 黄炎培指出:“做人最小限度,须让我做一世清清白白、堂堂正正的人…… 吾第一句话,就是说:大家把人格建立起来。”(28)黄炎培认为,道德教育其实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否则职业教育就会演变成纯粹的技能、手艺培训,“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一些儿没有自动的习惯和共同生活的修养。这种教育,顶好的结果,不过造成一种改良的艺徒,决不能造成良善的公民。”(384 陶行知则提出必须使学生要有“大丈夫的精神”,才能走向社会,即“必须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生计,和耐劳的筋骨,耐饿的体肤,耐困乏的身,去做那摇不动的基础。…… 推己及人的恕道,和大公无私的容量,也是做人中人的最重要的精神。”(461

3、皆以职业技能为根基

职业技能是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所练就的从事生产和服务的实际本领,是职业生涯的实践才干。张謇、黄炎培、陶行知都把它看作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和基本功,是学生闯荡社会的看家本事。

张謇认为,与其说世界的竞争,不如说能力的竞争,而能力不是空泛的,是与一艺一事紧密联系的,必须树立“专勤”的态度,才能掌握本领,有所作为。“策学生负责任,知实践,务合群,增阅历,练能力,夫世界今日之竞争,农工商业之竞争也。农工商业之竞争,学问之竞争,实践责任合群阅历能力之竞争也。皆我学生应知应行之事也。…… 各本性所近,习一艺而专之,各本识所明,力所胜,习一事而勤之。信能如是,期以三年五年八年十年,学生其必有成焉者。斯真学生之荣,真学生爱国之效矣。”(1157 黄炎培在强调技能教育时指出,“职业教育,将使受教育者各得一技之长,以从事于社会生产事业,藉获适当之生活;同时更注意于共同之大目标,即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不惟以之应用于职业,且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也。”(3101黄炎培在回答“毕业后的职业问题”时分析说,除功课好、身体强健、脾气好外,还要技能纯熟,“在那个时候表示自己的本事,一定会有好的结果。”(3242)陶行知则提出人须有独立的职业,即要使人具有一种技能,19227月在安庆暑期讲演会上他精辟地指出:“好教育是应当给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譬如社会上的农夫、裁缝、商人、工人、教员,…… 他们都有贡献社会的技能,他们各人贡献他所做的事。可以使社会得到许多便利。倘若一个人没有能力,则此人必分大家的利,而造成社会的恐慌了!所以教育的成绩,就是‘技能';‘技能教育'。”

4、皆以社会需求为标杆

职业教育及其所培养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需求,是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关健。吻合需要,适用实用,毕业生的出路便能迎刃而解。

张謇提出:“在南通讲教育,先要想什么是南通需要的,什么是适合南通的。比如建筑一间房屋,取柱子的材料,一定要适合,倘若柱子过小,定然不能胜任,过大又是不经济。不经济还不要紧,要是不胜任,房屋便有倒坏的危险了。”(1207 按照张謇之意,职业教育及其培养目标必须正确定位,而学生对自身的成才规格也要准确把握,即要应社会之需,供社会所求。黄炎培则一眼看穿了毕业生出路的精妙之处:“教育本以适应需要为主,职业教育更不能离此原则。赶速完成应修之课程,进而谋农、商界之联络,注意需要,勤求实用,自是介绍毕业生出路之良法,又足为将来发展之地步。”(3166 社会化是黄炎培所主张的职业教育之特征,他主张办理职业教育必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发展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才能办某种学校,而且,“职业学校设哪一科,乃至一科之中办哪一种,完全需根据那时候当地的状况。”(3180“而又盛倡教育与实业合作,教育供给实业需求的双方有利,…… 社会最厌恶空论——尤重要的,它的毕业生能亲切地供给工商界的要求。”(3322 陶行知则进一步地明确了改进教育的“进行方针”,即“今后对于教育之努力,应向适合本国国情及生活需要之方向进行。”(4165 教育应当为学生寻找“生路”,“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4155

三、张謇、黄炎培、陶行知就业观的现实价值

张謇、黄炎培、陶行知所进行的职业教育实践,虽然远在上个世纪的上半叶,确切地说,从上世纪初即已开始,其间经历了数不清的艰难困苦,他们在对职业教育规律的认识上有着深切的刻骨铭心的体味和经验,但这种实践、体味和经验,不是独属于那个时代,抑或带有那个时代的某些标记,然而对职业教育及其就业共同规律的把握,却有着承继性、延续性和开拓性。这就是说,张謇、黄炎培、陶行知在就业问题上的许多观点,对于我们正在从事的现代高职教育的实践,其现实指导价值是不容置疑的。具体来说:

1、确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就业观

张謇、黄炎培、陶行知都曾将服务作为职业教育的宗旨,现代高职教育更要将服务作为自身必须坚守的原则,从而牢固确立现代就业观。所谓现代就业观,指的是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先进的职业思想及其寻求工作的态度。它有两层涵义:一是职业院校要从社会需要出发,为培养服务社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而提供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素质提升以及就业指导等项服务,把促进学生就业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体现学校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育人理念和价值诉求;二是职教学生要从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需要出发,全力打造自身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体现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理念和执业诉求。因此,职业教育的现代就业观就有两大具体指向:一是职业院校。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职教情怀,“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的谋生为职业教育的第一目标,正如黄炎培所说,“要使社会上没有无业者,也没有不乐业者,职业教育,本社工作的任务,才算真正完成。”(3284 因此,职业院校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必须大力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构筑就业指导服务平台,建设就业指导服务团队及其体系,增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二是职教学生。必须牢固树立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本位的职业精神,勤学苦练,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自身的岗位生产和服务能力,以本领对接工作任务,以素质承担社会责任。只有这样,职业院校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任务,而学生才能找到自己的就业岗位、用武之地。

2、培养德艺双馨的适用人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

就业的根本问题,是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是否合格、能否适用。所谓合格、适用,一是学生道德品质、学业技能是否符合职业岗位要求,二是学生能否适应职业岗位及其条件变化所需而应付裕如。正如黄炎培所问所答:“至于学生自己,难道坐等着就够了么?…… 所以还要回过头来,劝诸位自己努力:知识要切实,技能要精熟,而还要注意上边所说人格。”(3236-237黄炎培所说的这三点,就是胜任职业岗位、完成职业任务的核心点:第一,应知。对所从事的职业、企业、行业知识有相当的了解,并且对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也有一定程度的熟悉;第二,应会。对所从事工作的操作规程、工艺设计、障碍排除等方面有相当的掌控技巧,并且对技术革新也有一定程度的创意及其建树;第三,应有。作为职业人和合格公民,应具有适应社会需要和民众要求的道德品行及交往、合作能力。因此,德艺双馨的适用人才是企业的最爱,自然不愁找不到工作。在强调以能力为主线的同时,更要强调精神、情操、品质、德行的培育,避免职业教育功利化的倾向。“专科学校的使命在造就实用人才,同时亦须重视人格训练,以免由实用而流于功利化。”(3308其实,在职业群体及环境中,用人单位非常注重任何一位从业人员的“天性之厚薄,品格之贞邪,才能之正诡,志节之坚脆,到此分明,更无掩饰余地”(3253。黄炎培的话颇具代表性、启发性:“大抵非常时期所需求之人才,从消极说来,第一,自私自利者不可用;第二,圆滑取巧者不合用;第三,绳趋矩步,束身自好者不够用。从积极说来,一,须有高尚纯洁之人格;二,须有博爱互助之精神;三,须有侠义勇敢之气概;四,须有刻苦耐劳之习惯。而更须以坚强贞固的节操,战胜千艰百险的环境。”(3253 就现代企业制度及其岗位要求而言,加强高职生的道德建设,使之牢固确立正确的荣辱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确非常重要,是顺利就业并且胜任工作的法宝之一。

3、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开启就业直通车

要使学生很好地解决就业问题,还有一条坦途不可不走,这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这不仅因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为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而且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必由之路,更有甚者,它还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捷径。

第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得以提升,因而赢得企业欢迎。张謇当年力办“厂中校、校中厂”,使“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原则落到实处(199,实习实训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黄炎培不仅把“手脑并用”作为职业教育的最显著特征,而且把“施行新式的工作实习”作为培养学生上岗能力的重要举措;陶行知则明确提出了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论,强调实践之于理论、行之于知的重要性和第一性。因而,学生的顶岗作业能力大大提高,用人单位对于能够直接上岗、立马操作、“零适应期”的学生是欢迎之至的。因此,必须注重和强化专业课程及其它课程的改革,全面实施“做学主义”,使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模式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使学生“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使其实践能力获得充分发展。

第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校企双方互相沟通,使学校办学规模、人才规格、训育模式等得以准确定位。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才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学校就应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张謇当年提出“南通有纱厂,爰设立纺织专门学校;南通经营盐垦,爰设立农校。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1214 黄炎培则说得更为透彻,“设什么科,要看看职业界的需要;定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就是训练学生,也要体察职业界的习惯,有时聘请教员,还要利用职业界的人才。…… 最好使得职业界认做为我们而设的学校,是我们自家的学校,那就打成一片了。”(3155

第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订单培养、定向培养等成为现实,使合作企业成为学生稳定的、常态化的就业基地。黄炎培早就认定,职业教育只从职业学校、教育界做功夫是不行的,“单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功夫,还是不行的”(3155,而须“参加全社会的运动”,“职业教育是绝对不许关了门干的,也绝对不许在书本里讨生活的。”(3166因此,学校必须与企业深度融合,构建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主体多元,共建共赢”的区域职教联合体,使区域职教联合体框架内的主要企业成为大量吸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基地,为学生开通更多的就业直通车。

参考文献:

[1] 曹丛坡.张謇全集.4.[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2] 刘厚生.张謇传记.[M].上海书店,1985 .

[3] 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4]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5]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6] 朱宗震.黄炎培研究文集.[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编辑/马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