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上海徐汇中华职业教育社社员黄京得
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他创建的职业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领域中的瑰宝,虽则经历了八九十年的风风雨雨,但仍有其丰富可鉴的现实意义。今天,针对重普教、轻职教的国情,我们重温先生的教诲,研究先生的职教思想,是会有很大的裨益的。
一、两个时代的相同之处
黄炎培先生于1917年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创职业教育之先河,从此,开始在一个封建落后的旧中国推行职业教育。当时,我国刚走上共和的体制,封建等级思想意识远未被清除,“学而优则仕”是有志者奋斗的唯一之路。若想不废自己的一生,做一番事业,就必须首先跨进正统的学校之门,接受思想理论教育,进而出洋留学。至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还要为他们办什么教育呢?所以,当时我国的职业教育是一张白纸。然而,现实告诉人们,百工之人,不接受一定的技能教育不行,会严重阻碍工农商业的发展。各行各业需要技能,技能培养又离不开教育,黄炎培先生正是看到了这一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趋势,冲破封建思想的樊篱,逆社会正统思潮而上,闯出了中国职业教育的一片新天地。
今天,21世纪的前十年,虽与1917年相隔了89年,但我们的国家却存在着轻视职业教育思想的回潮。由于“学而优则仕”封建观念的根深蒂固,使得今天仍有众多家长一定要把子女送进正规的学历学校,因此,造成职业技能型学校的生源严重短缺。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一封建的思想逻辑今天仍然统治了不少人的头脑,这是我们与黄炎培先生所处的两个时代的相同之处。不同的是,黄炎培先生所处的时代,达官贵人是不愿意自己的子女进职业学校的,但还是有相当的人迫于生计,很愿意把子女送进一毕业马上能捧上饭碗的职业学校。而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迫于生计、吃不上饭的人家越来越少,所以,我们今天的职业学校,面临比先生当初更窘迫的生源危机。
职业教育走入低谷已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与上个世纪初相比,毕竟时代不同了。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令人瞻目,但是,职业教育却如此不相配,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思想的价值所在
(一)职教的课堂在实践中
黄炎培先生职教思想的核心是“贴近实践”。当年,他把课堂办到生产实践第一线去,他所办的川沙高等小学,附设农场,有农田180亩之多,学生的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农场里,通过劳作,学习知识技能。他认为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是货真价实的;只有这样,才真正为企业所用、所欢迎。他办的商科学校,在校内开设小商店,让学生到店里当店员,让教师到店里为学生授课。黄炎培先生把农场和商店当成了课堂,把实践当成了最好的教材,这是职业教育的正确方向。
然而,综观今日之职业教育,一个学生从入学到结业,没有多少时间在实训场地里,更没机会亲临生产第一线,这样所谓有证书的合格者,企业怎么会满意呢?
职业教育是一种动手的技能教育,需要手把手地教,因此,没有实训条件,没有经验丰富的教师,职业教育就毫无成效。
(二)争取企业家的支持办职教
争取企业家支持,与企业合作办职业教育,是黄炎培先生为我们留下的第二条宝贵的办学经验。办教育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需要钱,钱的来源大致有二条:一是学费收入,二是社会资助。当年先生在创办众多的职业学校时,同样也面临了众多校长们均碰到过的经费困难,但先生走的是争取企业家的支持,并且又回报于企业的路。黄炎培先生几十年的办学中,与境内外的许多企业家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他到南洋考察,与南洋实业家领袖陈嘉庚先生切磋交谈,而后得到陈先生大力支持,获得了一笔不小的捐款。在国内,他的开初办学,得到了同乡实业家们的鼎力支助。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家乡三友、申昌毛巾厂开设工人教场,都是与企业家们合作办的。四十年代中期,黄炎培先生创建民主建国会,该会由国内企业家们组成。
争取企业家的支持、与企业家合作搞职业教育,这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因为办好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互惠互利。如果我们的职业教育确确实实贴近实践、贴近生产,得到企业和企业家的支持,获得他们全方位的资助,如经费、教学内容、师资等,这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我们今天就应该象黄炎培先生那样,与企业频繁交往,教育家与企业家广交朋友,让企业家和企业技术技能人员来参观学校,观摩教学,而后提出宝贵的意见来改进教学。在这同时,搞职业教育的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也要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
(三)职业教育是一种没有门槛的教育
职业教育应该面向大众,黄炎培先生二三十年代的教育实践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到农村去办学,招收的是农家子弟;他在城里办职业教育,招收的也是平民的儿女。职业教育没有门槛,不仅体现在不嫌进门的学生家境贫寒,更体现在不划定进门的学生文化程度水准,可以是初中毕业后来,也可以是小学毕业后来,甚至于小学未毕业者,只要不影响接受职业技能教育,任何文化程度都是通行的。当时,先生的职业学校,进来的学生不象今天,是清一色的同一届初中或高中毕业生。如他办的川沙师范讲习所,招收的学生年龄从16至25岁不等,一个教室里,坐在一起的有学生出身的稚嫩孩子,更有已在社会上工作多年的职员、店员。他们坐在一起读的是同一本教材,听的是同一门课程,求的是同一个目标:毕业后去从事一项营生的工作。
职业教育不没门槛,这完全是由其自身的性质决定的。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求职者上岗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要进学校的学生能接受这种教育,何须一定要求什么家庭、什么年龄,什么文化程度?由于职业教育是一种以操作技能为主的专门岗位教育,因此,它对学历文化的要求并不高,这就为它可以不设门槛提供了可能。反过来,不设门槛又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广泛的生源。
(四)职业教育是一种多形式的教育
一个人去从事一门职业,当下他缺的是职业技能,于是他必须接受职业教育。他可能去比较系统地接受从事该职业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但他也可能由于时间的紧迫,只能化很短的时间,获取一些最基本的上岗知识。不论是长期还是短期,不论是教育还是培训,均属职业教育的范畴。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办学的形式是多样性的。黄炎培先生当年的职业学校就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既有较长期较系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职业学校,又有为马上要去就业或已经在就业的人们开设的补习学校。
先生当年的这种办学模式,我们沿用至今。只是那时的长期教育与短期培训,是一个教育机构中的两个分支,是一个教育框架、教育大纲、教育计划下的两种教育功能。因此,办学形式虽是多样,但学习内容是连贯的,不重复的。从职业学校出来,过一个时期,觉得知识老化了,技能落伍了,再进补习学校去充电也可。只是不再重复已修过的课程。而我们今天五花八门的职业培训学校,恰恰是少了一个统一的、一元化的教学大纲,内容经常重复,既浪费时间,又为学生所厌倦。
职业教育办学形式的多样性又告诉我们,它是一种累积性的学习。一套系统的职业教育计划,可分几个阶段施行。这样几个阶段完全可以随学生的条件而定,当一个职业人在工作之余,有多少时间、有多少精力,就可选择何种职业教育的形式。隔了一段时间可再来,继续学习。黄炎培先生当年这样的办学实践,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职业人需要继续教育、终身教育。职业教育是一种累积性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无止境的教育。只要生产实践在向前走,职业教育的本身也在不停步地前行。
回眸黄炎培先生当年的教育实践,重温先生的教育理论,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这样一条道理: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搞职业教育不能把普通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照搬过来,应当根据职业教育本身固有的规律,走符合职业教育特征的办学之路。
三、如何沿着先生开创的路走下去
(一)建立一套科学的职业教育评估体系
当今,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众多林立,据统计,上海一个区就有各类职业培训学校一百多所。一些培训学校为了顾全经济效益,购进一些过时的设备、落后的教学设施投入培训,低价请一些教师来凑数。行政部门又竞相发证,使同一名称的培训证书有好几种版本,造成社会上各类培训证书满天飞。学生们拿到了证书,上岗后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根本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对此,应该尽快建立一套职业培训的教育成果评估体系,公正科学地来评估职业教育质量,合理地制定价格。
建立职业教育评估体系应当以企业提供的岗位职业要求为基础,把各个企业提供的个性化的岗位技能标准,合成为共性的行业标准。再以其为蓝本,制定教学大纲与考核大纲,制定技能操作场地规范要求。还应根据行业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使这套职业教育成果评估体系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
这套评估体系应当包括符合职业教育的考试方法,改变过去通过一张试卷、一场考试衡量职业培训的学生是否合格的不科学方法。职业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应当是工作实践。科学的评估体系应当把一部分的考核权下放给企业,下放给实践第一线。
为维护职业成果评估体系的权威性,必须整顿发证机构,不能政出多门,维护证书的权威性。
建立科学的职业教育成果评估体系,是引导职业教育走上健康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
(二)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行业协会历来是行业知识技能的汇聚口,现代企业业务水准的窗口。行业协会有能力组织一支高水准的业务技术骨干,有条件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的指导中心。职业教育依托行业协会办学是一条很好的途径,行业协会有条件有能力搭上行业发展的“脉”,代表众多同类企业,概括出共性的行业业务水准。学校可以此制定教育大纲、教育计划,编写教材,乃至解决长期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师资、实训场地等问题。职业教育依托行业协会,也是国际上惯用的做法。
当然,目前社会上的一些行业协会还很“稚嫩”,尚不具备指导职业教育的条件,我们应当参与完善行业协会功能的工作。
(三)实训场地企业化
今天,职业学校教学力量十分薄弱,制约它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就在于学校的实训场地设施落后。职业教育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与生产工作场所一致的训练平台,学生只有进入这个训练平台,才有可能达到一个相当的技能水准。然而,这样一个训练平台靠职业学校自筹资金或上级拨款兴建有诸多问题:其一、教育经费短缺往往使筹建工作捉襟见肘,最终不得不降低标准。其二、学校不象企业有一套驾轻就熟的技术班底来操办这件事,常常事倍功半。其三、行业内的机器设备需要不断更新,但学校的实训场地经常更新的没有条件。
要解决实训场所薄弱的问题,只有靠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合作应当是有偿互惠的。比如,企业利用空闲时间向学校提供机器设备,作为学校技能教育的实训场地。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维护机器设备,企业可派出有丰富操作经验的生产第一线人员充当学生的技能教师,配合学校的理论教师一道担当教授任务。为此,学校向企业支付场地租赁费和教师授课金。价格应当根据市场经济下的等价原则。
这样的合作有不少优点: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贴近社会需求,技能教师和理论教师同时进入实训场地,又是一种优势互补。对企业来说,多一条投资回报的来源,还提供了一个选拔人才的平台。相对建一个现代化的实训场地而言,学校的付出还是合算的。
黄炎培先生当年在落后封建的旧中国,冲破重重阻力,开创利国利民的职业教育,他的这种非凡的勇气和执着的毅力,无疑是留给我们的一份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面对职业教育中的诸多矛盾和困难,应当象先生那样不畏难、不退缩,认真研究、多方努力,使职业教育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让职业教育源源不断地为现代化经济发展输送大批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