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精髓,兼论“手脑并用”的意义
——纪念黄炎培先生诞辰130周年
吴贤忠
前 言
2006年5月,总社在北京召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讨会”。出席专家、学者150余人,提交论文58篇,盛况空前。反映了职业教育界和教育理论界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的重视。研讨会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观点,倍受启迪。其中,关于“手脑并用”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精髓一说,作者认为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
继承和发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当应抓住精髓,不致舍本求末。所以这个问题是很有意义的,大有议一议的必要。
“手脑并用”为社徽、校徽的图形,弄清其含义,对社、校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手脑并用”被提到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精髓的高度,实有过犹不及之嫌,说低了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和他所倡导的职业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一、关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精髓
精髓乃是事物中最重要、最精彩的部分。精髓是人们的一种评价。因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相左的意见是不足为奇了。但某一事物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本末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所以精髓决不是可随意说说的。
黄炎培明确告诉我们,他的职业教育思想源于他的人生观和时代的要求。为此,他专门写了《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纲要》和《我之人生观与吾人从事职业教育之基本理论》二文。1这两篇文章把他的职业教育思想的来龙去脉,职业教育对民族、对国家、乃至对全人类命运的作用和意义,说得一清二楚。他似乎预见到日后有人可能把他的理论本末倒置,他说作此两文的目的是“明本末之相因”。2
黄炎培认为人生在世,一是求生,二是求群。3求生不能离开求群。人因求生就要自爱,因为求群就要爱群。怎样爱群?“必先把群加强团结起来,断没有侵略他群的心,必须有抵抗他群侵略的力,否则他群加害于我时,无力自存,群的生命也就毁灭。”4“怎样加强团结?方法在把一群间地力、物力、人力凝聚起来,而人力是一切力的中心,必使每一个肯把他所有的力量,完全贡献给群,构成群的整个力量,”5每个人的力量也就是他开发地力和物力的力量,也就“是他的‘知’(智能和技能)。‘知’为之导,而‘爱’随之”6。随着群的力量不断增强,爱也不断扩大,所爱的群也扩大了。若把人们所爱,逐步扩大到全人类,人类将由小康而大同。这条通过增强社会、国家实力通往人类大同境界的道路,其手段就是职业教育。因为职业教育是以提高人们开发地力、物力的能力为直接目的的。这也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救国理论的主要之点。7有人据此责之为改良主义。这个指责无疑是以偏盖全,断章取义。
黄炎培职业教育救国理论有两点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1、黄炎培认为社会政治清明与否是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社会一切事业能否搞好的前提。8社会政治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政治家。而其他各行各业的人“不论站在什么岗位,都须认清这套理论,望定这个目标,9分担部分工作。”10职业教育也是整个社会的部分工作。2、职业教育虽是整个社会中的部分工作,但对救国起着重要作用——增强国家实力(在抗战中就是增强国防)。所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职业教育救国论)绝不是改良主义的,而是为职业教育事业指明了政治方向、社会责任以及社会意义和作用。
历来教育有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11两种相对立的教育目的论。黄炎培人生观中的求生可视作个人本位,求群可视作社会本位。这两种本位在黄炎培的人生观中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这个统一在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中表现为“对全群的人,用启发方式,在每一个人长日劳动或劳心,换取他的生活所需求时,帮助增进他的知和能,使了解到我与群的关系,尽量贡献他的力量,来开发地力和物力,凝结而成整个的群力。”12世人对于职业教育为谋求个人生存较易理解,亦常被人视作是唯一的目的,常常忽略了求群这个目的。为纠正这一错误理解,陶知行(后改名为陶行知)在1917年12月专门就此撰文指出,谋求生存有各种各样途径和方法,如靠遗产、行乞、乃至非法偷盗。故职业教育解决谋生必须与服务社会、有利社会相结合。陶知行称之为生利主义的职业教育。13这里的生利也就是生产,即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医师、教师、律师等等)。陶知行的文章是对黄炎培求生、求群有机统一的职业教育理论的生动注释。
职业教育发端于西欧,推广于全球。从人生观出发,以求生、求群的辨证关系,剖析职业教育为民谋生存,为国乃至全世界图强盛、和平、发展,乃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高境界的所在,也是最重要、最精华、最精彩的所在。
二、关于“手脑并用”
本文前言中提到有学者认为“手脑并用”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精髓。其理由大致有下列几条:1、“手脑并用”理念倡导和要求职业教育服务社会。142、“手脑并用”理念倡导和要求职业教育注重实用,注重技能。153、“手脑并用”职业教育理念解决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向学生教什么的问题。164、“手脑并用”的理念倡导和要求做人第一,敬业乐群。17综观上述种种理由,如果得以成立,则“手脑并用”似可称得起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精髓。然而这4条理由中的前3条犯了一个共同的毛病,即倒果为因。不难看出,那些被说成是“手脑并用”所要求的恰恰是提出“手脑并用”的原因。第4条做人第一,敬业乐群,是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教育才能解决的问题。“手脑并用”绝不能来替代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教育的。
为了正确理解“手脑并用”,有必要对“手脑并用”这个概念及手和脑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各种理解作简要的讨论。
手和脑是人的实践活动(或称做事、行)和意识活动(或称研究学问、知)的两个主要器官。18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基本功能,所以历史上很多学者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出发对手与脑或对人的这两种基本功能的性质、相互关系作出种种不同的解释。有先后论、合一论、难易论、互进论、真知论等等。
先后论——是指行与知孰先孰后的问题。北宋程颐(1033-1107)提出“须是识在所行之先”,“知了方得行”的先知后行论。朱熹(1130-1200)19继承、发展了程颐的学说,提出“当以致知为先”。毛泽东在他著名的哲学著作《实践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中彻底批判了这种唯心主义的知行关系。指出人的认识(知)由人的实践(行)中发生,而不是先有认识(知)后才有实践(行)的。
合一论——明,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1472-1528)反对程朱理学的先知后行论,提出“知行并进”,“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的“即知即行”。20所谓“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了意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界限。至于人在实践活动时也同时进行意识活动这是普通现象,但这与把两种活动认为是同一的是根本不同的。
难易论——是对知与行孰难孰易的争论。王守仁提出“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知易行难说。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指出“……知之非艰,而行之惟艰也;惟以人之上进,必当努力实行,虽难有所不畏,既知之则当行之,故勉人以为其难。……其勉人为善之心,诚为良苦。无如其说与真理背驰,以难为易,以易为难;勉人以难,实与人性相反。”21孙中山以10种日常生活接触到的事例证明应该是“知难行易”。孙中山在这里并不是单纯讨论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事关中国民主革命之大事。孙中山说:“……不知固不欲行,而知之又不敢行,则天下事无可为者矣。此中国积弱衰败之原因也。”22孙中山提出“知难行易”说,其目的在于针对中国当时工农群众文盲甚众,而革命需要广大群众参加,因而不能大家先坐而论道,等把理论弄通了再起来革命,良机错失。所以号召大家从易处着手,先把革命干起来,在干中慢慢弄懂道理。
互进论——互进即互相促进的意思。《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1916年5月3日黄炎培在日记23中作如下解释:余敢断言,今后一切事业,须从科学上解决,而一切学问须从事实上研究。孔子曰“‘仕而优则学’”谓事欲其优,非研究学问不可。‘学而优则仕’谓学欲其优,非研究事实不可也。”事(行、用手)和学(知、用脑)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孙中山说“……科学昌明之时,知之则必能行之,知之则更易行之。”24对知对行的关系作了说明,但对行对知的关系没有分析,不过对他的“知难行易说”作了重要的补充。
真知论——真知即人的正确认识或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毛泽东在《实践论》25中强调指出认识来源实践,认识的深化也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认识是否正确须由实践来检验。把知与行的关系用唯物辨证的观点作了深入的剖析。
以上对于手和脑的功能即行与知的关系的种种论述,给我们正确理解和深入研究,“手脑并用”提供了理论背景。
“手脑并用”是黄炎培对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操作与理论学习应并重的形象化概括的表述。因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故凡举办职业教育者均应十分注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职业教育与学徒制不同,对学生必须同时授以科学理论知识。黄炎培1917年考察日本、菲律宾的教育后的考察报告中记录了菲律宾的农业学校、马尼拉的工艺学校均实行半日上课,半日实习。26国内早期类似职业教育的上海同济医工学校附属机师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工场实习占全部课程时间的50%左右。27蒋梦麟认为职业教育“知识与技能当联带教授”,同时指出当时的实业学校侧重书本知识,空而少事实,毕业后不能应用,故实业学校不实。281917年正在筹备中的中华职业学校为向社会各界劝募建校基金,公布了学校简章,其中第六条关于授业时间规定“每周授业时间总数约计40小时,实习时间约占总数时间之半数以上,……”。29
“手脑并用”体现职业教育必须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并重的要求。而这个并重应是有机的,互相促进的。黄炎培要求职业教育要“即知而即行之”30,就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专业理论学习与该理论的实际运用(操作)应互相密切结合。是先学理论,然后实际操作,还是先实际操作后再学有关理论都是可以的。但决不若一般大学在临近毕业,课堂教学全部结束后作一次性的生产实习。这只能起验证理论的作用,很难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也不能使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为了贯彻“手脑并用”的教学原则,职业教育必须有相当数量的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能在日常的教学中教授和指导学生实际操作;必须有让学生从事实际操作的物质条件(场地、设备、材料)。这些是贯彻“手脑并用”教学原则所必备的客观物质条件。
“手脑并用”除了作为教学原则外,在当时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教育方面的作用,就是对封建的教育观念的冲击。中国自科举制度建立以来,教育被作为脱离体力劳动的手段。职业教育公然把体力劳动作为教学的一半内容,并奉劳工为神圣31,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这场斗争表面看来是两种教育思想的斗争,实际上是民主革命在思想领域斗争的一部分。“手脑并用”有助于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观念的树立。
黄炎培在解放初曾作文指出,手脑联合训练不因是否使用职业教育这个概念而退出历史舞台,也不因社会政治制度变革而进退。因为它是培养社会经济建设实用人才必须采取的教学原则。2005年11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方面,要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32温总理的讲话指出坚持“手脑并用”是职业教育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
“手脑并用”作为社徽、校徽的图形,是社、校的一面旗帜,除了表明职业教育必须手脑联合训练外,还意味着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当时是改革脱离生产、脱离劳动的封建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反对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的封建观念,颂扬“劳工神圣”的时代精神和民主精神。这些都是社校应当继续坚持的。(完)
注:
1、《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第72-77页,第78-83页。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选,红旗出版社2006年。
2、黄炎培:《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纲要》同1第72页。“相因”,作现象和原因解。佛学中称一切事物的外观形象为“相”。
3、“求生”即求生存,“求群”即求社会、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同2第73、74页。
5、同上第74页。
6、同上第73页。
7、在此之前,黄炎培接受蔡元培的教育救国思想。蔡元培的教育救国思想着重通过教育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思想觉悟,从而奋起参加民主革命,达到救国的目的。黄炎培职教救国思想包含蔡元培的教育救国的内容。这在中华职业学校的办学实践中注重学生素质教育中可看到。但职教救国在教育救国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内容。
8、这在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论述中有明确的表达。参阅《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第95页。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选,红旗出版社2006年。
9、黄炎培这里所说的“这套理论”,即以求生与求群理论为核心的人生观,以及由此导出的职业教育的理论。这里所说的“这个目标”,即推进社会由小康而大同的人生最终奋斗目标。
10、同2第72页。
11、个人本位亦称儿童本位,盛行于17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的西欧。社会本位盛行于19世纪下半叶的西欧。
12、同5。
13、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教育与职业》第3期,1917年12月。
14、刘恩良:《坚持“手脑并用”培养实用人才》载《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讨会文集》第118页。中华职业教育社2006年。
唐永泽:《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精髓“手脑并用”》载《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讨会文集》第64页。中华职业教育社2006年。
15、同⒁刘恩良第119页。
16、同上第120页。
17、同⒂
18、称手脑为主要器官,因在实践活动时其他器官如脚、腰、背、腹等也是参与的。在意识活动时其他感觉器官如五官及肤也参与其间。手脑是人在实现两种活动时最有代表性的器官。
19、程颐创理学(又称道学,属儒家哲学思想),朱熹集理学之大成,世称程朱学派。其主要观点认为“理”是离开事物独立存在的、永恒的。理学的理,实际上指的是封建伦理纲常。
20、此处“即”作“就是”解。
21、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孙文学说)。《孙中山选集》上卷第144、145页。
22、同上第145页。
23、《黄炎培日记》未发表,稿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对“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黄炎培作解的训诂,请参阅吴贤忠《黄炎培日记一得》。载《上海社讯》。
24、同(21)第147页。
25、毛泽东《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82-297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26、黄炎培《考察日本菲律宾教育团纪实》商务印书馆1917年。转引自《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第378、379页。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选,红旗出版社2006年。
27、阮介蕃:《同济医工学校附属机师学校之概况》《教育与职业》第1期1917年。阮介蕃是同济医工学校校长。
28、蒋梦麟演讲《职业教育原理》《教育与职业》第3期1917年。蒋梦麟时任《教育与职业》总编辑。
29、《教育与职业》第2期1917年。
30、黄炎培:《我之人生观与吾人从事职业教育之基本理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第81页。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选,红旗出版社2006年。此处的“即”作“立刻”解。
31、中华职业学校实习工场高挂“劳工神圣的匾额”。
32、转引自《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序第7页。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选,红旗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