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本质及现实意义

来源: 研究理论 发布时间: 2009-11-04


费重阳

黄炎培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与探索中,论证了职业教育本质是社会性,其作用是社会化,这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发展进程,证明了他的论断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这对制定未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职业教育界关于职业教育本质问题进行热烈探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有“生产性”、“社会性”等10余种说法。我很同意一位作者的意见,即“对什么是职业教育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方向”因而有必要进行深入地研讨,求得大致的共识,这对于规划未来的改革和发展是必要和有益的。我认为,大家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认识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分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研究方法问题,作者采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同一问题时往往会得出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结论。因此我们只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方法论,避免形而上学地观察和分析问题,就不难求得大体或基本一致的认识。也就是说,对任何一个事物的认识,都要遵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切忌主观、片面、孤立或静止地看问题。

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本质的论述,是他经过十几年职业教育的亲身实践和潜心研究,发表于1930年《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一文中。他非常形象地指出,“就吾最近几年间的经验,用吾最近几个月的思考,觉得职业学校有最紧要的一点,譬如人身中的灵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是什么东西呢?从其本质说来,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黄炎培在这篇文章的末尾,又再次强调:“请把我的主意复述一遍:职业教育机关的本质,是十分富于社会性的,所以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就是——社会化。”其实早在1914年,黄炎培在作第一次国内教育考察之后就指出:“离社会无教育,欲所施为何种之教育,必察所处为何种之社会。”稍后他在《职业教育》一文中又指出:“是故职业教育者,在学说上为后起之名词,在社会上为切要之问题。”可见把社会和教育联系起来,是黄炎培的一贯思想,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他用“社会性”、“社会化”六个字,精辟深刻阐明了职业教育本质特征,内在联系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

大家都知道黄炎培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先驱。他长期致力于研究和推行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了一系列的论述,为我国现代教育特别是现代职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他认为,职业教育“在社会上为切要之问题,而在教育上实为最新最良之制度也。”

黄炎培论述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宗旨是为“实现一个民生幸福的社会。在那社会里,确切做到‘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他认为:“一个社会人人有职业,有与其个性相适应之职业,则人人得事,事事得人,社会无有不发达者”。因此,职业教育机关要把为学生“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作为宗旨。

根据职业教育社会性的原理和上述办学的目的要求,黄炎培在办学、教育和教学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新原则、新理念,推动着职业教育在旧中国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艰难却富有生命力地发展。如对于怎样实施职业教育,他提出三大原则:“原则一——须绝对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原则二——须向职业社会里边去设施”;“原则三——宜从平民社会入手”。总之,“办理职业教育,并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

关于职业教育的教学,黄炎培提出“劳工神圣”“双手万能”的号召及培养学生“金的人格”“敬业乐群”的德育要求,提出“手脑并用”“实习是重”的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合一的教学原则,他强调指出:“要办职业学校当先办工场;欲办工校,先办工场”;“欲办农校,先办农场”。“若是工场办不好,敢断言工校是办不好的”。

关于农村教育的改进,他指出,“吾国盛倡普及教育,苟诚欲普及也,学校十之八九当属于乡村;即其所设施十之八九,当为适于乡村生活之教育”。基于这样的认识,黄炎培深入农村调查,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开办了如徐工桥、顾高庄等农村改进试验区,试验并传播职业教育;推广新式农具,改进耕做技术,改良种子;改善医疗卫生条件;设立补习学校、夜校、家庭妇女识字班,帮助农民学习文化等。更加难能可贵的是,黄炎培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洞察到当今之世界是科学技术竞争的时代,必须把现代科学技术引入职业教育领域,他说“夫今日之世界,一科学相争之时代也。无精良技术,不独已有之厂,万难置身于商战剧烈之场;即新设者,亦难免不蹈旧厂之覆辙。”他慨叹:“外国用科学较早,占了先着,中国落后,就为不早用科学。”故“工业学校之建设”,“要以工业为目的,以教育为方法”,“各科系的课程、教材,尤需赶上科学的发展,使学生不致于落后于社会形势和科学发展之后”。

“社会性”“社会化”这一科学命题,经过70年至80年沧桑巨变,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政府决策和立法中得到了体现。如:198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委等三委两部《关于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情况报告》的通知有这样的描述:“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己取得很大成绩,成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又如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作用的规定(第三条)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这和黄炎培所说的“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加生产力之准备”是一致的。至于怎样实施职业教育,黄炎培的一系列的论述,至今仍然历久弥新。

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本质——社会性的论述对当今职业教育发展非但没有过时,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规划未来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时,要本着进一步“社会化”的要求,找准问题,创新机制,把职业教育做实、做优、做强。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努力,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无论是招生人数还是在校生人数在整个中、高等教育中都占有50%左右的比例,形成半壁江山之势。但是,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基础脆弱、社会认可度低等严重问题,从而阻滞了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只有正确认识并且坚持弘扬职业教育的本质,推动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才能为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创造型人才发挥更大作用。

第一、职教与普教的本质应当是相同的。

教育部门要在指导思想、政策制定、制度建设上切实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置于同等地位,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在招生、经费投入等方面建立职教与普教“等值”机制与同样的扶持措施。但事实是近15年来,政府教育经费投入连年增加,而职业教育所占比例却逐年下降,从1993年的12%下降到2007年的5.5%,但学生缴纳的学费,职教要高于普教很多。这种学费收取与教育成本倒挂的现象,固然有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但如果长期不改变,则必然给社会造成职业教育是“另类”的印象。再者,招生也存在矮化职业学校的现象。每年中考和高考录取新生,从高到低,普教优先,职教殿后,技校扫底。久而久之在社会上形成了“差生”进职教、走投无路到技校的错误取向,给广大学生和家长造成很大压力,驱使他们从小学开始就谋求上重点校,徒然增加了孩子的课业负担,大家争先恐后地向高考这条道上奔跑,这也是应试教育这个顽症长期解决不了的一个直接原因。黄炎培针对他那个时代普通教育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主张,他明确指出:“使分家对立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配合起来”。职普“配合”,职普“等值”应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原则和行动取向。

第二、把职业教育要素引入义务教育是教育进一步社会化的长效机制。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教育界权威人士曾力主在义务教育阶段引入职业教育“因素”,但是没有被采纳。黄炎培早在20年代就提出“改良普通教育,为适于职业教育之准备”的主张和实验,他提出在小学要实施“职业陶冶”,“使儿童于不知不觉中,养成为己治生、为群服务之兴趣与习惯”。故“职业陶冶则非仅职业学校所有事,而一般小学校所有事也。”在中等教育阶段,黄炎培认为:“大部分必须位置在职业化的基础上”并“实施职业指导”,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职业沟通起来,因为“大多数青年不论男女,到了十四岁或十五岁,天然地会想到将来生活的寄托,就是择业问题。教育在这个时候,就应该用种种方法明示或暗示各种职业的意义价值和从业的准备等等,使得每个青年不要走向和他天性或天才不相近的道路。”

把职业教育要素引入,延伸至义务教育阶段,从现实情况看更有其紧迫意义。一是我国义务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冲击严重,超乎寻常的课业负担,摧残数以千万计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为民族的未来埋下严重的隐患。教育部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青少年的耐力、力量、速度和灵敏度等指标全面下降。有鉴如此,必须在义务教育阶段,毫不动摇地介入职业教育,遏制应试教育的蔓延。其次,青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后,一半左右要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后就业。剩下一半左右普通高中毕业后,又有一半左右接受高职高专教育;也就是说全国每年要有75%左右青年学生要在接受中、高等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后走向社会。为了大多数青少年的利益,我们没有理由不将职业教育引入义务教育,绝不应放任多数人束缚在应试教育阴影下,在陪读中丧失了青春年华和发展机会。

把职业教育引入义务教育的做法是:实行九年一贯制,与普通高中相切割;按照义务教育定位目标和与职业教育沟通衔接,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把体育、劳技教育和德育放在首位,而后再安排文化和工、农、商、科技等初等职业知识与劳作课程。

第三、激励、支持和帮扶民间办学、企业和部门以及社会团体办学,走“大家办学”之路,使职业教育进一步社会化。

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动荡、我国就业形势严峻情况下,国家、集体、个体一齐上,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对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和创业实力更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企业和部门办学,在上世纪80年代曾得到蓬勃发展,对于吸纳数以百万计青年就读和就业以及提高在职员工素质都起到了很大作用。进入90年代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加之政策调控不力,导致企业教育和行业办学萎缩。为扭转颓势,急需总结经验、调整政策,制定优惠措施,振兴职工教育和培训,使其在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中发挥作用。部门办学值得大力提倡的是各地劳动部门举办的技工学校,在劳动部综合管理和指导下,用较少的投资,每年把数十万青年学生培养成中高级技能人才,对缓解青年就业矛盾,解决技能人才短缺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社会团体办学的突出亮点是20世纪末(1995年),中华职教社发起的“温暖工程”。该社从致力于研究推行职业教育、开展职业指导这一实际出发提出的“温暖工程”,其宗旨是通过职业教育、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把教育与职业紧密结合起来,为社会上紧迫需要就业的人们提供服务,从而协助党和政府解决城乡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当前温暖工程方兴未艾,“急人所需,雪中送炭,灯亮一盏,光洒成片”的预期目标正在变为现实。

可见,行业企业和社会团体办学大有作为,可以运用特有的资源优势,以最小的代价吸收众多的青年学生和待业人员通过培训就业,对缓解就业矛盾作用重大,因此应在全社会大力提倡。

民办教育是职业教育进一步社会化的主力军,是解决当前经济和就业困难的一支重要力量,有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降低准入门槛,激励帮扶民间办学和公民个人办学,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发挥自身专业特长,调查研究社会实际需要,创办职业培训学校,走职教创业之路。政府应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那样,在信贷、办学场地、师资聘用等方面予以扶植,办成一所学校,即便增设一个教学点,也是价值不菲并且值得大力倡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