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悉心培育少数民族艺术人才 是上戏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



上海戏剧学院统战部部长 黄桂英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上海戏剧学院是一所以培养演艺类人才为主的综合性艺术大学,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我们始终把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看作是实践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光荣任务。迄今为止,我校已先后举办了近20个少数民族班,为藏、蒙、满、鄂伦春、维吾尔、回、苗、壮、傣、侗、纳西、哈萨克、京、彝、土、仫佬、土家、朝鲜等十八个少数民族培养了四百多名表演、舞台美术、导演、编剧、戏曲、舞蹈的专门人才,为上海市支援我国西部地区的文化事业,建设和谐社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下面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所做的一些工作和体会。

五十年辛勤耕耘,人才辈出

1959年秋,为了适应西藏“平叛”后迅速开展民主改革新形勢的需要,我院受中央文化部和西藏工委、自治区筹委会的委托,创办了第一届藏族表演大专班。1961年毕业公演时,文化部要求排演田汉同志的《文成公主》。昔日农奴仅通过两年的学习,要演好这出大型历史剧困难很大。但西藏班同学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艰苦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田汉同志看后,感到意外地惊喜。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等许多中央领导同志观看了该剧的演出。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班禅副委员长用《文成公主》招待了正在开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国驻华使节、外交官员以及在京的外国记者和留学生。当时,正是平定西藏极少数上层分子叛乱后不久,这次演出,也以雄辩的事实证明了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从此,西藏第一代话剧演员诞生了,全班学生返藏后,建立了西藏话剧团。

此后,上海戏剧学院又应文化部和西藏文化厅的要求,于1963年、1977年、1995年、2004年,分别举办了第二、三、四、五届西藏表演班;于1963年、1976年、1989年,举办了三届舞台美术班。为西藏自治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话剧和舞美专业人才。1981年,第三届藏族表演班用藏语毕业公演了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藏族神话故事剧《杰赛达森》,获得了国内外观众尤其是英国艺术家的一致好评。他们还应国家民委、中宣部、文化部邀请,赴京进行演出,并参加庆祝西藏和平解放协议签订三十周年活动。邓颖超、万里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接见了全体演职员;他们还荣幸地进中南海得到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和鼓励。

以第一届藏族表演班为基础成立的西藏话剧团,从小到大,已经发展成为一支全国唯一用藏汉两种语言演出的实力雄厚、阵容齐整的表演艺术团体;先后上演了如《不准出生的人》、《万水千山》、《松赞干布》等近200部古今中外大小剧目,还参加拍摄了《农奴》、《红河谷》、《可可西里》、《拉萨往事》等几十部影视作品;译制了近百部的影视剧。曾先后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优秀剧目奖’、“文华奖”、“金狮奖”等70多种国家级、省市级奖项。西藏话剧团老团长曾激动地说:“没有上戏,就没有我们西藏话剧团”。

1982年我院受中央文化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委托,开办了第一个内蒙表演本科班。这个班的毕业生,能歌善舞,一专多能,在舞台上既能用蒙语也能用汉语演出。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奧赛罗》、喜剧《仲夏夜之梦》两个剧目入选中国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其中《奥赛罗》是学生用蒙语演出,以汉语同声翻译的。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曹禺在上海看了戏后,称赞说:“我从来没有看过奧赛罗演得这么像”,并挥毫题词“一鸣惊人——祝贺上海戏剧学院内蒙古话剧表演班演出《奧赛罗》获得大成功”。英国戏剧专家高夫·马歇尔看完戏后也对奧赛罗演员的表演和气质赞不绝口。该班根据张承志同名小说改编的反映蒙古族生活的话剧《黑骏马》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上海和北京演出时获得观众和同行们的一致好评。著名导演黄佐临看完演出后,兴奋不已,专门给该剧导演写了长信表示鼓励。

本科四年,内蒙班学生除出色完成学习任务外,还承担了三部电影和一部电視剧的拍摄任务。扮演成吉思汗的德力格尔也因此获得第九届世界蒙古人“汗嘎日迪”奖,第十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奖等殊荣。

内蒙话剧班的学生成才比例很高,80%成为有一定影响的艺术人才,30%已成为国内外艺术舞台上的杰出人才。如宁才、哈斯、巴音、图们,德力格尔、宝音等。内蒙班学员毕业后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话剧团,带动了当地话剧艺术的繁荣。

除西藏和内蒙外,根据文化部和各少数民族地区的要求,学院为十多个民族举办了表演和舞美、编剧、导演学历班与进修班。如1965年的青海藏族表演班;1983年的广西少数民族编导进修班;1984年的全国少数民族戏剧创作干部专修班;1992年的云南戏曲创作进修班;1993年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编剧进修班;1995年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编剧进修班;1996年的云南省导演进修班等。我院附属舞蹈学校也于1983一1988,2002—2007年为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和西藏日喀则地区培养了两批舞蹈人才;附属戏曲学校为甘肃等地区培养了不少戏曲人才。此外,我院还先后派出多批教师赴西藏支教。

由于我院在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曾多次受到上级领导部门的表彰。1984年和1988年,被授予“上海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1998年被国家民委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1999年和200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1999年10月和今年9月28日,学院党委书记先后代表学院应邀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及建国六十周年国庆观礼。

新世纪继续努力,再创辉煌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院努力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步伐更加坚定而执著。几年来,学院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工作呈现出新的面貌。2004—2007年,第五届西藏表演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目前正在培养第二届内蒙表演班学生。“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学习上坚持标准,纪律上严格要求”,是学院始终坚持的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指导思想。

1、党政领导高度重视

2004年。第五届藏族表演班新生抵达上海,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带领统战部、教务处、学生处领导到火车站迎接;毕业前夕,党委书记又带领教务处长专程赴拉萨,与西藏文化厅、西藏话剧团领导共商第五届藏族表演班毕业公演事宜,使五代同堂共同演绎的话剧《喜马拉雅王子》登上了上海大剧院的殿堂。

2007年11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常委、宣传部长乌兰亲率内蒙古自治区秘书长、教育厅长、内蒙电影厂厂长等领导来沪,向上海市和有关部门领导要求,希望我院再为内蒙培养输送一批文艺人才。接到此任务,学院上下高度重视,数位院领导奔赴现场,指挥招生工作。2008年9月,我院录取了来自内蒙10个盟市的32名学生,表演专业26名,戏剧文学专业6名。内蒙班学生初来上海之时,学院特地派专车赴机场迎接,帮助学生购置生活必需品,妥善安排住宿,还专门制作了《生活指南》发给他们。

2、思想引导德育为先

“学戏先学做人”。学院十分注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选派素质高、能力强和业务精的教师担任内蒙班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第五届藏族表演班学生一进校,统战部就会同街道办事处,聘请了文化名人乔奇、许国屏、肖白、刘子枫,蔡啐盎(蔡元培之女)作为西藏班学生的文化指导员。帮助雪域高原的孩子们健康成长。

藏族班学生学习刻苦。班风很正,被评为2005年度院先进集体。入学不到两年,全班同学先后加入了共青团,还有两名同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经资助过第五届藏族班学生的贝克光电有限公司总裁侯凭乙在学生毕业后多次找到学院统战部,要求继续资助贫困学生,就是因为他所资助的藏族学生经常主动向他汇报学习生活情况,逢年过节经常给他发短信,还带来家乡特产看望他,他觉得我院培养的学生品德好,有礼貌,懂得感恩,值得资助。

内蒙班进校不久,为了增强内蒙同学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敬老、爱老、助老意识,“十一”长假期间,统战部组织内蒙同学赴静安寺街道敬老院,与老人们共度国庆与重阳佳节。内蒙班同学为老人献上重阳糕,并表演了精彩的歌舞节目。事后学生还自发去敬老院看望老人。

3、教学质量坚持标准

在专业教学上,表演系为少数民族班配备的都是业务能力较强的专业老师。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学院对少数民族班的英语课程实行单独开班、单独考核的办法,重点辅导、因材施教,尽最大的努力保证少数民族学生在毕业时达到教学要求。

少数民族同学也都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每天早晨,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在老师的带领下,认认真真地练功。第五届藏族班同学经过第一年的元素训练后,排出了一台观察生活小品和集体小品《藏历新年》,并进行汇报演出。在第二学年中排演了《张灯结彩》、《搭积木》、《骆驼祥子》、《美狄亚》等片断,每次汇报演出,都得到老师、同学和观众的好评。

2007年5月,第五届西藏表演班在上海大剧院毕业公演了话剧《喜马拉雅王子》。这出戏由上戏历年培养的一至五届西藏表演专业毕业的学生索朗绕登、《可可西里》主演多布杰等共同演绎。第五届西藏班学生索朗卓嘎和当时的进修生蒲巴甲成功出演了男女主角,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代学生同台献演,见证了藏族话剧事业的成长与发展,也是上戏培养藏族戏剧艺术人才的一次集中展示。该剧得到沪藏两地领导和中外观众的高度评价。美籍华人卢燕说:“此剧应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及美国百老汇去演出,让世界了解藏族文化在中国”。

内蒙班虽然进校还不到一年,但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该班同学无论是军训、上课、社会实践、还是参加比赛、文艺汇演,均表现优异。他们参加了上海市少数民族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文艺晚会。获得了“优秀表演奖”。经过老师们的精心辅导,内蒙班同学尔奇斯在“上海大学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4、生活关心经济资助

和历届少数民族学生一样,第五届西藏学生和第二届内蒙学生在上海受到了校内外的无徽不至的关心。

学生们一进校,学院就根据少数民族同学家庭的困难情况予以相关帮助。国家助学贷款绿色通道为部分内蒙班学生解决了交学费的燃眉之急;表演系辅导员老师积极为内蒙班学生联系勤工助学岗位;学院统战部主动与社区联系,争取有关单位和个人支持及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后勤部门努力为同学提供价廉物美、适合他们需求和特点的饮食。特别是统战部积极为少数民族学生争取来自街道、社区、市民族联等有关单位的捐赠。静安寺街道党工委给少数民族学生送来了生活用品;市少数民族联领导向每位内蒙师生捐赠了过冬棉被;静安寺街道侨联分会、静安古寺、圆明讲堂、贝克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与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结对,每年资助贫困学生2000元学费;华山居民区党支部党员自发捐款建立了少数民族班级帮困助学基金。

每年春节或藏历新年,只要有少数民族学生在沪,院统战部都会组织相关院系领导或老师陪他们过节,有时还带他们赴周边城市学习考察。

5、加强实践社会育人

学生无论来自哪里,在校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专科三年,本科四年。少数民族学生在艺术院校经过正规培训后,都将返回家乡。为了让少数民族学生学以致用,即按照黄炎培先生的教育思想,使我们的“职业教育适应社会需要”,“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也就是说返回家乡就能投入艺术创作,服务社会,学院十分注重社会育人,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接触社会,开阔眼界,参与实践.

2006年11月,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接待了以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为团长的来自全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个民族的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市委副书记罗世谦、副市长唐登杰在新锦江会见并宴请了他们。我院04级西藏表演班全体同学在宴会上为领导和来宾表演了具有浓厚藏族风情的舞蹈《走出大山》,一曲《月光下的布达拉》,把大家带到了美丽的雪域高原。演出完毕,藏族班同学向领导献上了洁白的哈达,并拉着领导的手,跳起了欢快的集体舞,把整个宴会气氛推向了高潮。集体舞结束后,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和市委副书记罗世谦特地举着酒杯跑到学院统战部部长面前敬酒,感谢上海戏剧学院为全国少数民族培养了这么好的文艺人才。

院统战部还组织表演系内蒙班学生参加了上海市少数民族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文艺晚会;推荐表演系二年级藏族学生蒲巴甲为上海市统战系统唯一的奥运火炬手;只要是市民宗委和市民族联组织的晚会或活动,几乎都有我校少数民族学生的身影。

6、积极努力做好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工作

2008年初,上海市民宗委接待了前来求助的在沪赫哲族同胞白晶天的父母,其女儿是上海华山美校学生。香港回归时,她的国画作品曾在上海美术馆展出,她非常向往上海戏剧学院,早就定下了非上戏不考的宿愿。上海市民宗委很重视对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培养,专程派干部前往上戏统战部,传达了市民宗委领导希望我院支持做好培养少数民族工作的意愿。院统战部长得知赫哲族在全国总人口仅4640人,上海只有14人,根据国务院和国家民宗委关于保护和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精神,立即向党政领导作了汇报,得到了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统战部长随即与舞美系、招生办领导联系。为了使该考生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我校,学院就为她专门找了我校优秀的专业老师对其进行个别辅导。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近一年的努力,终于使白晶天以自己的实力考入了我院视觉艺术专业,圆了她的梦。学校也为培养赫哲族同胞出了力。

以上,我向大家简单介绍了我校在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方面曾经做过的工作和正在进行的努力。回首过去,我们感到我们的努力无愧于兄弟般的民族情意,也没有辜负党的重托;展望未来,我们既感到任重而道远,也觉得信心百倍。我们坚信,在党的民族致策的正确指引下,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培养工作,为民族团结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五十年,几代上戏人,都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悉心培育少数民族艺术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

我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