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仆后继求进步,一心为社谋发展
吴仲信
今天参加庆祝建国60周年座谈会,我主要从三个方面,通过自己的亲历亲闻谈谈职教社的发展进步以及我与职教社的渊源联系。
在祖国建设成就辉煌,职业教育发展蒸蒸日上的今天,我首先要提出两个不要忘记。第一,不要忘记职教社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的突出贡献,后人要珍惜历史,进一步把职教社的工作推向前进;第二,不要忘记职教社的四代领导人对职教社的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我举几个主要的事例:一是黄炎培(黄任老),他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政协会议上,会同中共的几位老同志曾经写过一份提案,正式提出要重视和发展职业教育。这个提案的重要性在于,预计到新中国成立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需要大力发展的迫切性。但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提案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二是胡厥文同志,中华职教社第二任理事长。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写信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汇报并要求恢复职教社的工作,胡耀邦同志在1982年11月给职教社的回信中,勉励职教社同仁继续推进职教社工作,并为职教社复社题词:“重放光彩”。这极大地振奋了士气,坚定了全社上下要把职教社工作做好的信心。三是孙启孟同志,中华职教社第三任理事长。他在谈到解放后职教社工作时总是用四个字“老树逢春”勉励大家努力工作,抓住职教社新的发展机遇。当时国务院准备订立一部有关教育的法律,对法律名称是叫“职业教育法”还是“技术教育法”的争议非常大。因为解放后重视的是技术教育,故有些同志认为新法应命名为“技术教育法”,经时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孙启孟同志据理力争,最后定为《职业教育法》。孙老在这件事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94年根据当时形势的发展需要,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城市富裕劳动力安排等问题,孙老提出了实施温暖工程,拓展了职教社的工作领域,这是不可磨灭的功绩。四是成思危同志,他一方面加强职教社的自身建设,另一方面大大推动了社的组织发展。解放后职教社的这四任理事长都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通过他们自身的影响力把职教社工作推向前进。
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职教社取得了显著成就。一是职教社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从为资产阶级服务转变为现在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很大的实质性的变化。二是中共中央更加重视职教社工作。中共中央办公厅发文明确把职教社列为全国共、青、妇等21的社会团体之一,说明中央对职教社的地位比较重视;中央统战部又强调了职教社的“统战性、教育性、民间性”特点,“三性”的确定使职教社的工作领域更加广阔;中央统战部还发文要求各地统战部加强对中华职教社的领导,使职教社工作更加迈向前进。三是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由中央划归地方,由总社划归地方,受地方党委领导,更加有利于职教社工作的开展。四是组织发展力度大。地方组织的分布面越来越广,连西藏都已建立了我们的地方组织;社员越来越多;工作领域越来越开阔、深入;温暖工程深入并植根到基层、到农村,提升了社会对职教社的认可度。
我与职教社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联系。1946-1949年我在职教社办的中华职业学校读书,读书过程中除了学习技能外,政治方面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当时黄任老提出“责在人先,利居众后”、“金的人格,铁的纪律”、“双手万能,敬业乐群”等一系列经典名言,对我人格的树立和对党对事业的忠贞影响很深。我因参加学生运动,1948年被国民党逮捕,审讯中就是凭着这些教诲和信念,同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2年我在南市区当副区长。正值职教社中华职业学校校友会要恢复,需要过两关,一关是要有职教社户口,一关是要统战部认可。因为我与统战部比较熟悉,故校友会找我出面沟通,最后得到了部领导的支持,恢复了校友会的建制。1987年我开始参加社的活动。1989年我担任社辅导委员会委员,并参加全国代表会议成为第六届中华职教社的全国理事。90年代我从区人大调到市民建工作,分管组织和对外联络工作。后在统战部领导和总社领导的多次动员和支持下来到职教社担任主任。解放到现在上海职教社共有8任主任,其中5任是总社任命的,3任是选举产生的,我是1995年第一届经选举产生的主任。任职期间做了几件事。一是发展社员,调整结构,扩大组织。解放前只有几十个人,我接手时社员人数已有895人,到任期满发展到1408人,增加了57.3%。这期间按统战部的要求进行社员结构调整,要年轻化,要增加女性社员比例,要提高文化程度,增加民主党派人士比例。基层组织发展中,在虹口区正式成立了职教社,黄浦区和徐汇区的组织筹建工作已准备充分,卢湾区和闵行区也在酝酿之中。二是依靠社员、发动社员,集众人之力共同发展职教社。采取了两个措施:创办了《上海社讯》和成立了5个专门委员会。通过《社讯》加强了和社员的联系,使他们及时了解社的情况和活动,知情出力;积极发挥专门委员会的作用,在理论研究、教育、联络等工作领域各尽其能;还同市政府相关部门紧密联系,通过提案、议案的方式得到了市教委等有关部门的支持。通过这些措施和手段逐渐扩大了社的影响。三是找差距,知不足,学习取经。走访了民主党派、工商联和部分兄弟社,分别学习安徽社温暖工程实施经验、福建社组织发展经验,云南社创新搞活经验等等。通过学习取长补短,缩小差距。四是发挥统战性、民间性做好对台对港工作。动员职教界的中上层人士、校长、社团的领导到台湾访问,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互访,增进了双方的合作,加深了两岸同胞的感情,取得了明显成效。五是加强自身建设。加强自身建设是立社之本,这是一项尤为重要又非常艰巨的任务。通过经济梳理,人事调整,促使社的事业健康良性发展。还借助社员力量,逐年增加了社的办公经费。
卸任后我担任社的名誉主任,仍然为了社的发展尽心尽力。一是到台湾请知名人士参加社的活动,一是推动了黄炎培故居的改造。黄炎培故居除了黄炎培本人,还曾是很多历史名人出生和生活过的地方,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必须加以保护和利用。我通过写提案、向市领导书面反映的方式建议对黄炎培故居进行修缮和改造,起了一定作用,并参与了故居改建方案的论证。在换届接班的工作中也是尽力地协助配合,做了很多工作。
社四届二次社务委员会(扩大)会议召开后,社员对新一届领导班子务实高效的作风反响很好,对职教社未来的发展期望更高,我是既欣慰又激动。一些老校长、老社员也是热情高涨,希望还能为社的发展尽力所能及之力。
最后,希望新提出的要求能落到实处,希望上海职教社能紧跟时代步伐,永葆青春,越办越兴旺。
谢谢大家。